439. 第四百三十九章红楼潜龙在渊53 事情……(2 / 2)
“是是是,林家好福气,有如此优秀儿郎。”
“周家也不差,今天的新郎官可是亚元,明年春闱,妥妥能成为进士。”
在一路这样的讨论声中,迎亲队伍终于来到新娘妙玉的住处,从她师傅手里接过新娘,这才绕另一条路,赶在黄昏前回周家拜堂成亲。
拜天地后是热闹地入洞房,闹闹腾腾一直到凌晨才消停。
第一天一大早,苏叶等新人敬完茶,提出告辞,正式她的游历。
她先是一路北上,从山东到河北,绕过京城,直接往更北边的东北三省而去。
这里的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地处温带和暖温带范围,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导致人口稀少,土地开发面积少。
以往这里只开发了畜牧业,尤其是被北方游牧民族占据时期,牛羊马匹成为主流,粮食种植较少。
之前粮商会成立,为了更好更多的种植粮食,粮商会在这里购买了大量土地,顺便从各地购买了一批耕农和工匠来这边开发。
加上苏叶研制的合适器械,让大片大片的荒地变成良田。
顺便的,他们也招收当地人,以极为优厚的价格,雇佣他们进入庄园工作。
这里的庄园可不同于江南,一两千亩已经是大庄园了,更多是修建了美轮美奂的园子,供主人休闲。
东北这边的庄子,是骑着马跑出去一整天圈出来的,包括了低矮的山林,土地和河水在内,上万亩打底。
如此大的面积,即便有器械,也需要无数人劳作。
从中原或北边一带买人送过去不现实,只能与当地百姓合作,给他们比较高的工钱,提供食物和住宿,保证他们的收益。
起初只有大楚百姓,冲着高收益来,渐渐的就连北边小部落的人,也愿意过来做工。
发展到现在,很多小部落加入其中,他们和大部落不一样,争抢不到水草丰茂之地,往往只能捡别人剩下的,因此部落一直发展壮大不起来。
这也就算了,最难熬的冬天,不仅天气寒冷,食物也变少了,要是气候恶劣一点,好不容易养大的牛羊马匹,也会一批批冻死。
即便他们在草原生存经验丰富,也很难避免冬天一到,就减员的情况,老人孩子,体弱的女人想要熬过一个又一个冬天,总是很艰难。
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放弃部落的老人,只为省下口粮给孩子,毕竟孩子代表了未来。
可自从粮商会的庄子招人以来,那些人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粮商会和他们签订的不是主仆契约,而是雇佣协议,但时间比较长,最短的也有五年,长的达到一十年。
五年的可以提供食物和集体宿舍,属于东北大炕的那种。
粮商会很大方,到了冬天允许他们在庄子的山上砍柴,顺便还会低价售卖给他们一批蜂窝煤。
这种煤易燃烧,且持续的时间也长,每晚放上几块,再加上一些木柴,就能保证炕一晚上过去都有热气。
另外白天需要干活,他们每年都能领到两身棉衣。
吃食上也不吝啬,播种和丰收这种劳动强度大时,每天都有肉,加一个蔬菜和咸菜汤,几个大馒头,足够吃饱到撑着。
工钱更是一月六百文,这个价格作为重体力活,比江南可能少点,可对于当地游牧民族来说,已经非常多了。
一个月的工钱换成盐,都够一家七口吃上一整年。
换成以前,他们哪敢这么吃盐。
草原上无论盐,还是茶,都是非常宝贵的稀缺资源。
而粮商会作为一个大商会,虽然以粮食交易为主,但不代表他们只能买到粮食了。
其实粮商会的仓库,储存了各种物资,像盐,茶叶,糖,香料等等。
草原上的人购买这些生活必需品,往往用的都是奢侈品的价格,而成为庄子的雇工后,就可以从粮商会内部购买,价格比边城市面上低一点点,放到草原上就足够低廉了。
每年庄子的管事,都会询问众人需要的物品,在十月间发下去,让他们能托人带回自己的部落。
因为这样看得见的好处,一些小部落会送青壮年过来,让他们帮忙打工。
这也是五年契的由来,然而后面渐渐发展,那些青壮年不愿意回部落了,每年迁徙,冬天穿不暖吃不饱,那过的是什么日子。
他们在庄子里过的可好了,吃喝不愁,还有工钱拿,只是需要使力气罢了。
可庄子也不是一味压榨人的,只农忙的时候累一点,大部分时候都是分配好,该上工上工,该休息休息,感觉比他们每日牧羊走出很远,也没累多少。
他们日子过的舒坦了,就想要把家人也带过来。
家人自然包括了老人孩子和女人,自己一人可以住大通铺,带着家人总不至于还住大通铺吧?
怎么办呢?
庄子想到了前面去,他们提前建好了一排排屋子,都是那种前面带一个院子,后面带一块菜地,房子四间带厨房的农家小院。
每间房都修了炕,挤一挤住个十几口人都没问题。
不过要申请到这种房子,就需要家中有两人为庄子工作,且年限都要签一十年。
当然要是你家里青壮多,也可以四个人签十年,这个没关系,可以商量。
可如果期间有人过世,总共四十年的期限完不成,就需要你家里有人顶上,比如等小孩长大,继续为庄子工作之类的。
这样的条件,对苏叶来说,自然是比较苛刻的。
可对这里的人而言,几乎相当于一个保障,那就是父亲去世了,儿子还可以继续得到这′安稳的工作。
且两人也不是必须要求男性,女性也可以。
毕竟经过苏叶改良的器械,女性也能操作,干的活不比男性少,力气方面的差距无限缩小。
因此如果一户人家,上面有老人,一对青壮年夫妻,和几个孩子,就非常适合了。
夫妻可以和庄子签约,而老人能在这里养老,带着孩子们在院子后面的菜地上种菜,来节省开销。
两个人加起来的工钱,又在粮商会内部购买粮食与生存物资,日子会过的非常富足,冬天也不用担心被冻死。
说到底,这个条件就是专门为他们设置的,主要是为了吸纳人口,然后分化那些中小部落的凝聚力。
草原上因为生存艰难,一个小部落中几十上百人,可以看做是一家子,和中原宗族差不多。
大家聚在一起守望相助,同气连枝,族长的命令所有人必须遵从。
因此如果族长让他们集合起来,去抢劫别人,也会毫不犹豫执行。
如果还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吸纳,很难保证他们不闹事。
可现在分成了以家庭为单位,就不用担心他们的人数过多,产生了势力,集合起来一起对抗庄子上的管事了。
因为条件实在优渥,粮商会大小庄子中,已经吸纳了几十上百个这样的小部落,为防他们联合起来,当有同一部落的人来投,往往以本庄子招满,把人分别安排到不同的庄子上去。
东北平原这么大,庄子在不同的地界购买土地,即便有马代步,也要跑上几天才能去下一个,完全杜绝了频繁联络的可能。
当然了,也不是不让他们联系,只是不那么频繁罢了。
这些举措,生生把这些游牧民族,变成了会种田的人。
然庄子上人数最多的,并不是他们,而是朝鲜半岛上来的人。
因为大楚水师不间断的扫荡,半岛上的人一直处于被威胁状态。
他们自然想要反击,可惜无论是南安郡王,还是宋将军,都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打得他们俯首称臣。
半岛上原本的国王,因战争失利,被旗下两大势力架空。
等到他死了,其中一方竟然想篡位,为了能成功,率先向大楚投诚,希望大楚的水师助他一臂之力。
大楚以宗主国的名义,要求必须是原国王儿子继位。
然而消息传回去没多久,原国王的两个儿子都死了,他的堂兄弟也纷纷没了命。
所有人都认为,是那个想篡位的人做的,另一方势力打着为国王报仇的名义,开启了战争。
本就是半岛上最大的两个势力,分别掌握了南边和北边,斗得旗鼓相当。
所谓分裂的半岛是好半岛,既然是人家自己的意愿,大楚也不好干涉对吧?
那就打吧,谁打赢了,到时候大楚再来说承认不承认。
可实际上,宋将军那边,一直在平衡两方势力。
于是近五六年,战争从未停止过,打了这么多年,除了双方都减员厉害外,没有一丝丝改变,地盘还是原先的地盘,势力分布也和之前一样,就......斗了个寂寞。
可南北双方已经打出了火气,成了死仇,和解是不可能和解的,只有继续斗下去。
而在这期间,大量人口向外逃亡,其中北边的有地理优势,自然跑到东北平原上求生存。
可那些游牧民族和大楚都不是好相与的,他们想要活下来,就只能卖身为奴,且是一个宗族一个宗族一起卖。
而庄子吸收了他们,导致一点也不缺劳动力。
至于南边的,想要逃走,自然只能通过坐船,战争期间,只有大楚的商船才能自由航行,无论哪一方,都不敢动大楚的商船。
大楚最南端原本人口少,即便土地一年三熟,有各种苏叶需要用到的资源,奈何实在找不到人,因为多蛇虫鼠蚁和瘴气,北方一点的都不愿意去。
可近几年,百越地界的庄园上人口越来越多,已经完全不缺劳动力了,不用猜都知道那些人是哪里来的,自然是商船带回来的。
总之,这些年大楚最北和最南端的人□□发式增长,除了半岛上的战争带来的影响,也有周围国家百姓向往大楚繁华,自愿跟着商船来混口饭吃。
而粮商会的饭,是最好吃的,以至于他们总是很快能招满人,庄园一次次扩大增多。
就目前而言,仅粮商会旗下的庄子出产的粮食,就能提供整个京城人口吃一整年的了。
当然,除了粮商会,东北和西南地界,还有别人的庄子,他们从粮商会这里看到了机会,于是跟着置办下许多田地,不说完全把这两地开发了,但也差不多有一半了。
于是粮商会又多了一个进项,那就是向他们提供良种,好用的器械和化肥。
在这三种利器的加持下,全国粮产至少比以前增加一倍,也就是说,整个大楚暂时不缺粮食吃了。
随之而来就产生了新问题,那就是粮食的价格降低,许多农民辛苦一整年,收益却越来越差。
往年他们还可以通过卖地,来撑过接下来的日子。
可怪异的是,近几年地也不好卖了。
因为那些有钱人,已经看不上农民手里这三瓜两枣了,有这功夫,不如去东北和西南圈地?
那两处,一个是广阔的平原,土地还肥沃,只要开发出来,就能年年丰收。一个虽然多山地,可一年三熟,且价格便宜近一半,怎么都比农民手里那一亩三分地划算。
没办法了,农民只好重新找出路,索性近年来,多了许多奇奇怪怪的工坊,生产许多物品。
只要他们敢跨出去,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像肥皂,玻璃,水泥厂,养猪场,养花基地等等,再不济还有煤矿招人呢。
累是累了点,可赚的比以前多多了,加上随着粮食和食盐的价格降低,布料的价格也便宜了很多很多,他们的生活成本好似一下子就降下了大半。
成为工坊的工人后,结余渐渐多起来,积攒一年,就可以修房子了。
衣食住行解决了大半,那日子瞧着就美,累怎么了,能吃饱穿暖,还能住舒服的大房子,农民从来不怕累。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渐渐的进入各种工坊的人就多了,百姓生活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巨大隐患。
那就是随着这事态发展下去,很有可能种地的农民会越来越少。
先是江南百姓把种粮食改成桑树,随着棉布越来越盛行,丝绸的价格反而越来越贵了。
棉布已经非常舒服了,适合大多数人,而丝绸彻底成为了高端商品,不仅是贡品,王公贵族最喜欢的丝织品,更是海贸最重要的商品之一。
一匹丝绸的价格,已经不是价比黄金了,而是比黄金还高。
尤其随着船队去到那种盛产黄金的国家,丝绸能换来大量黄金宝石,因此价格不降反涨,是之前的两倍多。
这样的奢侈品,老百姓用不起,但是没关系,可以养蚕挣到更多的钱,那他们为什么不养呢?
于是江南这样的鱼米之乡,近一两年产出的粮食越来越少,可以预见,只要海贸一日盛行,丝绸就不愁买,价格反而会越来越贵。
世界上那么多国家,那么多贵族,像丝绸这种顶级布料,有谁能忍住不心动吗?
所谓的丝绸之路,从古至今都盛行,不会因为技术发展了,就变得不一样。
相反,即便技术再怎么发展,纺织业再发达,纯手工的丝绸制品,依然是高端产品,那种丝滑是其他任何布料比不了的。
所以江南改农田为桑田的趋势只会越来越烈,而不是止步于此。
那么问题来了,就连产粮大户江南都变了,其他地方会不会也不种粮食了,改种经济作物,或者其他营生?
这是肯定的,而这就给粮食安全埋下了巨大危机。
所以东北这块的黑土地开发,苏叶相当重视,游历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这里。
无论是粮商会的资料,还是手下人查出来的消息,都在说东北这块土地上开发的越来越好,种植的粮食越来越多。
因为大部分都是大型的农庄,也就是有钱人的地盘,为了更方便灌溉,还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开发得比华北平原还用心。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苏叶还是要亲自去看一看才能放心。
只要确保了粮食安全,她才能安心在上位后大刀阔斧改革,损伤什么,都不能毁了百姓口粮。
只要有饭吃,再大的问题都能克服!请加qq群:647547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