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入贡(1 / 2)
朱厚照出了书院的门,走上马车时忽然看到街上的人群之中竟有二十多近三十名装扮为鞑靼人的大汉。
他们成群结队,招摇过市,搞得一些百姓都有些憷他们。
朱厚照觉得奇怪,在他的概念里弘治年间的边患是严重的,这是怎么个情况?
所以坐在马车里也一直在思考。
至东宫时,他把刘瑾叫了过来,问道:“街上那群鞑靼人怎么回事?”
“殿下也看到了?奴婢以为应是上贡的鞑靼人到了京城了。”
“上贡?”
朱厚照好歹是个有些羞耻心的人,
在边关被人家欺负的不敢出门,还上贡?
这要是朱棣那会儿,上贡叫上贡,现在上什么贡?
他脑子一闪,大约猜到了,这不就是‘利他损我’的朝贡贸易吗?
“詹事府中哪一位先生在?将他叫过来。”
这个年头的许多事,朱厚照了解的还是不如这个时代的人清楚,所以碰上什么他会先研究一下,史书记载的也不一定就是当时的事实嘛。
放在现代,这就叫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找人做个汇报。
今天正好右谕德王华在。
看到他,朱厚照就想起他那个儿子,“王先生,你的儿子可有给你写信?他人如何?”
“谢殿下关心。”王华拱手执礼,“犬子五月时曾来信一封,说他正在随王越将军学习战阵摆布之法,还说西北……边军废弛……”
“喔。”朱厚照脸色一变,马上就没那么开心了,倒也不是生气,但这总归不是什么喜事,“我正好要问你。这京城里为何忽然出现这么多的鞑靼人?”
“鞑靼人?”王华没及细想便反应了过来,“应当是小王子派遣的朝贡使臣到了吧。”
“说说。”
“是。”既然知道太子殿下想要了解,王华干脆就从源头开始讲起了。
说起来,明朝与北方的恶邻居鞑靼一直处在一种比较吊诡的状态中。
一方面两边互有出手,像王越于成化十六年攻击了驻牧大同边外威宁海子周围的蒙古营地,取得了‘威宁海’大捷,三年后的成华十九年,达延汗又率三万余人寇边,致使明廷每次想起仍然心有余季。
之后自弘治元年始,达延汗投书明朝,要求朝贡,这样每年一次,一直到弘治五年,而在弘治五年到九年这段期间,实际上双方没怎么往来,也算相安无事。
实际上因为达延汗在收拾内部,这位号称蒙古的中兴之主先后征服了卫拉特部、亦思马因、火筛等部落,统一了漠南蒙古。
收拾好了内部之后,他又一次遣使朝贡,
这事儿就恰好发生在弘治十一年。
这年春天他要求6000人进关入贡,双方相互讨价还价,磨了许多时间,最后朝廷许入关者2000人,来京者500人。
这个夸张的人数也不是头一回了,前几次也都是几千人的规模。
“朝贡,为何要这么多人?”朱厚照首先不是很理解这个数字。
王华答道:“许是因为物资甚重,几千头牛羊总归是需要人赶的。”
“笑话,几千头牛羊,一人赶一头?”朱厚照摩挲着手指,他略微踱步,心中生出一个疑问,“最终2000人入关,500人入京。剩余的1500人呢,有没有人去查过,这些人干什么去了?”
在他看来,达延汗既然号称是中兴之主,就不会随意做出这种决定,毕竟这可是成吉思汗铁木真、薛禅汗忽必烈之后最值得记住的一位蒙古领袖了。
“此事,臣倒也不知。”
这也怪不到他的头上,
毕竟不论是詹事府的右谕德还是翰林院的日讲官,鞑靼人朝贡的细节,都不会有人特地来告诉他。
“刘瑾!”
“奴婢在!”
“找个知道的人过来。”
“是!”
太子一找人,来的就是主管外宾的鸿胪寺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