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上大人,孔乙己(1 / 2)
刘耽还没说话,桓冲先哭了。
声泪俱下,“老弟,我心痛啊,如果没有这所小学,他们这辈子都没机会读书。我不求你把他们教得多么出类拔萃,但求他们长大以后被问及姓名时不至于手足无措,答不上,写不出。”
“借口,我听说你们收了一个文运通天的孩子,我怎么没看到?”刘耽也不是傻子,大概猜到桓冲为了应付国子监检查,故意让他们亮相。
孩子没衣服穿,金陵大佬是不是该伸出援手?
桓冲啊,你良心大大的坏了。
桓冲不接受,将王正之的手书递给刘耽,“咱们先生的字你应该认识。孙浩已是国子监生。”
这么狠,国子监直接抢人,“这不合规矩吧。入选国子监的流程……”
“圣上即是规矩,破格录取有何不可?”桓冲打断刘耽的话。
刘耽不死心,“我能见见那孩子吗?”
桓冲摇头:“不能。别给自己找不痛快,心头肉被挖走的滋味很难受。”
刘耽甩袖子走人。这不是来教书的,是来顶雷的。
见着桓玄,刘耽什么烦恼都没了,这未来女婿越看越顺眼。
桓玄心里打得什么主意,刘耽并不知道。他吸取了之前失败的教训,这次没开口就是续弦,而是摸出陶渊明注解的《诗》给刘耽看。
咱们循序渐进,先从诗词歌赋谈起,慢慢引到红袖添香的事上。
刘耽看完拍手叫好,忙问作者是谁。得知是陶渊明时,他更是激动得暴跳。
当桓玄说要用来当教材时,刘耽却一个劲摇头。他个人很欣赏陶渊明的才华。但这注解非主流,当做教材那是误人子弟。
“毛《诗》言: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这是不易之论。他陶渊明所言:女子采荇河滨,君子见而悦之,太肤浅,太表面。完全没有注意到《诗》的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不是《春秋》才有的吗?《诗》也微言大义!
果然你们这些老学究不懂陶渊明的“不求甚解”。陶渊明才是经学世界里的一股清流好吧。
“这本书若是被我先生看见,他非得和我断绝关系不可。”刘耽心态大崩,学生不成样子,还能接受。现在教科书又出了问题。
“你们有没有把我这个校什么,校长放在眼里。”
桓玄真想教育一下刘耽,但不敢,万一老丈人生气了,把刘芸许配给他,那桓楚大帝的人生直接提前大结局。
“依刘叔之见,选什么作为教材合适?”
刘耽道:“现在问,还有用吗?明天开学,就算发动姑苏所有读书人抄写,也写不出两千份教材。”
桓玄摇头,“《诗》肯定是编不出来的,但换别的或许可行。”
“贤侄有什么建议?”
桓玄清了清嗓子道:“既然是教他们识字,我们先从简单的字教起。比如: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
刘耽细品了一会儿,大呼妙哉。
能不妙,一千多年后的人才总结出这几个字。我还有《千字文》没亮出来。论启蒙读物,我有一大把。
刘耽坐下写了几幅,感觉很好,他决定就用这几个字当教材。
自己一个人写太慢,他回去找帮手。临走前向桓玄索要陶渊明版的《诗》。
这种奇文必须随身携带,没人时就翻出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