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两个活宝(1 / 2)
武阳县学座落于城南繁华地带,不是没有原因的。
早年间的武阳县本没有学校,后来本县出了位大儒,在外历任县令、知府,致仕后回到原籍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
县学兴起后,门前那一条街就变成了书坊,接着整条街的名字也改为“书院街”。
书院街的人流量又带动了附近的饮食、百货行业,继而娱乐相关的瓦舍、青楼也被带动起来了。
因此,县学在城南不但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在城南居民心中的地位也是崇高无比。
因此,县学的学生在城南的身份地位都高人一等,何况他们里有一部分将来是要做官的,平常百姓见了,更是敬畏有加。
张蕃上午穿着藏蓝棉布的新袍子,悠然自得地站在了县学门口。
这回门卫没再挥着手叫他“去,去。”,而是陪着小心先问了问来意。县学的门卫最常接待的只有三种人:师长、在校学生和来报道的学生。
一听到张蕃说他果然是来报道的新生,门卫不敢怠慢,忙叫了一个杂役领他去了专办新生注册的“戊”字号签押房。
这天来报名入学不止他一个,签押房外的游廊上还坐着两个新生在排着队等房内叫号。
张蕃在外头等了会儿,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前面几个人都有家仆跟着,家仆又手捧着一个沉甸甸的木盒,等他们出来的时候,就改为单手提木盒了。显然是把里面的什么东西留在房里了。
看上去,不太像是给办事的人送了些酒肉,酒肉没那么重……
他们到底把什么东西送进去了?
“下一位!”,屋里传出一声喊。
张蕃忙从游廊长凳上站起,稍一整衣物就进了房。
那名办事的书吏正埋头写着什么,感觉到张蕃进来了,抬头看了看他,眼神有点困惑,半天挤出一句话来:“你是来报名的?”
“是的。”
“那你学费呢?”
张蕃一怔,从怀里把准备好的十九两银子搁在了桌上。
那书吏低头看了看银锭,又不可思议地抬头看了看他,无奈地一笑:“那你的身牌呢?”
“身牌?”张蕃愕然望着他,“什么是身牌?”
书吏把笔往笔架上一搭,身子往椅背上一靠,表情带了一丝嘲弄:“你没有身牌也就算了,连学费也只带了十九两银子,是不是走错门了?谁叫你来的?”
“是李学政。”说着,张蕃又从怀里取出那张折纸,道:“这是李学政的推荐信。”
书吏脸色一变,忙坐直起来,接过折纸,才看了一眼,就堆起一脸笑,道:“请稍候一会儿,我去一下就来。”
张蕃点了点头,心里明白了,应该是找上司确认推荐信的真假去了。
才过了一会儿功夫,那名书吏又回来了,一进门就躬身立在门旁,把一位年长的书吏迎了进来。
年长书吏前脚刚迈过门坎,便朝张蕃拱手行了个礼,笑道:“让小先生久等了,下面人不会办事,还是在下来为先生办文书手续吧。”
张蕃惑然道:“刚才说的身牌是什么东西?听起来是身份证明之类的?”
“哦,不打紧。”年长的书吏满面春风地在桌子后面坐下:“身牌是一般学生报名用的许可凭证,几天前李学政就叫人来和在下打过招呼了,说你来时,什么也不必带,有学政大人的亲笔推荐信就够了。”
说完,年长书吏把十九两银子放进一个木盘中,一边低头写文书,一边和和气气地解释道:
“咱们县学哪有惯例,凡学政大人亲笔举荐的,学费都会给报销一部分,因而我们收你十九两刚刚好。”
然后抬起头来笑望着张蕃:“下面的人不晓得这惯例,也怪我没和他们提前说明白,刚才我们这位书吏言语间多有冒犯,还请小先生万勿见怪呀?”
张蕃刚刚还担心李学政记错了数,导致自己钱没带够,听了这话心下一宽:“不会不会。请问下,实际上学费是多少?”
年长书吏脸上掠过一丝尴尬,马上又堆起笑:“呵呵……此事还需要问下学政大人,不同学生,学费不一样。在下也不清楚呀……”
“哦……”
年长书吏见他再没疑问,便不再开口,只顾埋头奋笔疾书。
张蕃稍站了会儿,就听见门外有一个少年的声音喊道:“我们那位姓张的师弟在屋里吗?”
话音未落,一颗脑袋就从门口探了进来,一见到张蕃,笑嘻嘻地问:“是你吗?”
张蕃忙回身拱礼道:“在下名叫张蕃,不知你是……?”
不等他答话,又一颗脑袋也从门口探了出来:“张蕃师弟,我们是你的师兄。”
张蕃仔细把这两张脸打量了一番后,突然有种忍不住想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