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帝师论道(2)(1 / 2)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是古代就说是大明所欠缺的精神。
始终抱着千年遗留下来的几本书在啃,啃出尸味,流血化脓,都不思改变。
徐光启跟西洋人接触多,眼界宽一些,接受新事物没那么抵触,容易理解吃透;
孙承宗就不行,正统的文人,好多观念是根深蒂固,这不是说他就是坏人,而是他会有自己坚持的东西,就是皇帝也说服不了或者说让他改变,所以,他才会率领全家坚守高阳城,最后全家殉国,值得尊敬!
朱由校喝了口水,说:“以后,朕就称呼徐师和孙师。
咱们轻松聊天吧,两位爱卿,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每个朝代起始,皇帝权力大,国政就说朝议吧,杂音少,国事处理起来,效率很高;时间推移,慢慢地皇帝权力变小,大臣们权力变大,但是杂音变多,国力衰减了,这说不说明权力需要集中?
但是有个问题,权力是集中给皇帝还是给大臣们?皇帝就一个人,大臣有成千上万,你们有没有看出来,集中给大臣,除了像张居正这样的,其它时候都很乱,为什么?争权啊,那是不是说除非是权臣,不然集中给大臣,还是乱,权臣呢不就等同于皇帝?
这是朕分析每个朝代后,一个思考,你们也想想,只是探讨“。
两位大臣皱着眉头,听着挺有道理,确实每个朝代都是这样,但是接受起来,又难受,这不就说明大臣们无能?
有点想歪了,朱由校接着说:“朕的意思是,每个朝代都得有一个一锤定音的人,不然就乱,就会逐渐衰败;
不是你们那样理解的,追究是谁无能,一个好汉三个帮,皇帝做皇帝的事,拍板(决策),大臣做大臣的事,执行!而不是大臣一直要去剥夺皇帝本该有的权力。
好吧,大臣们又会说,如果皇帝昏庸,胡来,怎么办?
这就有得扯,大臣们就不胡来?
这就是一个怪圈,权力怪圈!
就说现在,朕说心里话,朕真的可以放权,自己有钱,也挺好过的,权给内阁,大明就能中兴?大臣们就不内斗?就会专心做事?更关键的是,这几个嘴炮有没有那个能力?你们认识这几个人,比朕更清楚,他们有没有这个能力?”
说多了口干,喝水补充。
孙承宗沉默,一下子脑子浆糊了,皇上说的问题,从来没有人这么分析过;
徐光启则是回答:“皇上,臣是名义上东林党,没办法,赶上潮流了,但是正如皇上所说,这几个人,一是能力不足,当然臣自己也大大不足,二是这几个人习惯了,争啊斗啊,三是,他们不想斗,底下人也要逼着他们斗;大明的确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刻,臣只能说,尽全力支持皇上”。
说完就磕头,这是表真心和决心。
朱由校请徐光启起身就坐,然后就对孙承宗说:“朕是真的在跟爱卿聊天,不是要谁表态,要知道朕还有许多想法,孙师要是听了,就苦思冥想,拔不出来,那就糟糕了,其实,朕今天是要谈辽东的事,大家喝茶,缓一缓,咱们再说”。
徐光启比较放松,孙承宗喝了几口茶,深呼吸几次,然后闭眼一会儿,说:“皇上,臣失礼了,现在好了,等臣有空了,再回顾皇上的话;现在说辽东,辽东不是有袁应泰在吗?”
朱由校无奈,就是因为袁应泰在,才会出大问题。
感叹了一声,问孙承宗:“孙师,你觉得辽东的战略应该怎么定?”
孙承宗回答:“皇上,臣倒是思考过,大明只能先守,现在不能打野战,咱们骑兵不够,而且战斗力也比不上,所以要多建堡垒”,
徐光启接话:“孙大人,建堡垒要花很多钱,国库空虚啊!”
孙承宗回:“徐大人,我知道,这不是在探讨,想办法啊”,
朱由校这次是真的在冒险,所以干脆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就是:“两位爱卿,朕以下说的话,一定先保密,朕这次是冒着很大的风险,去做这件事,所以,要非常慎重!”
一看到皇上变得如此严肃,两位起身下跪说:“皇上,臣一定保密,不外露一句话。”
说完,齐齐磕头:“请皇上明示”。
朱由校也站了起来,一边踱步一边说:“两位爱卿,近期,朕对外朝很强硬,为什么?
有人会认为,朕刚刚登基不久,为何如此急迫,不能先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再来应对?
有道理,刚登基时,朕就准备这么做,可是近期朕一直睡不着啊,关系到几百万人的生命,朕不能只为了自己,而放弃子民”。
徐光启和孙承宗疑惑和震撼交杂,会发生什么大事?
孙承宗问道:“皇上,请明示,臣一定竭尽所能协助,臣发誓”。
朱由校抬头望天,低吼:“沈阳、辽阳和广宁半年之内,不采取措施,必然丢失,辽东完蛋了!”
皇上怎么看出来?太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