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弗莱·于的笑(2 / 2)
这种完全抛开事实不谈的论点不仅有人相信,而且市场火爆。
这就是第四权的力量。
而于飞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密尔沃基做出成绩,一旦他有了成绩,媒体不会觉得被打脸,他们会忘记自己写过什么,转而支持他,再将枪口对准乔丹。
当众人想起外界的低估,鄙视和嘲笑时,卡尔不需要再打鸡血就能得到一群充满斗志的战士。
雄鹿的队员跑出了球员通道,于飞特意走过半场和艾弗森打招呼。
“最近好吗?”于飞明知故问。
艾弗森没有笑容,“一点也不。”
“我很遗憾,ai。”
事实上呢,于飞真为艾弗森感到遗憾吗?
为那个在锐步的活动上帮自己助阵的艾弗森感到遗憾是可能的,但为一个持枪追杀妻子到朋友家并把朋友打一顿的人渣感到遗憾是完全不可能的。
几分钟后,比赛开始。
乔治·卡尔相当大胆,摆了一个没有传统控卫的大号阵容,以于飞、斯普雷威尔、雷·阿伦、梅森和丹·加祖里奇为首发。
在这套阵容里,于飞、斯普雷威尔和阿伦可以轮流客串控卫。
从外线看,76人仍然是2001年那支从东部杀出血路的硬汉之队,艾弗森、斯诺和麦基三人的防守确实压力满满,很有侵略性。
但那支76人之所以可以像疯狗一样威胁对手的外线,是因为内线站着90年代以来最伟大的护筐手迪肯贝·穆托姆博。
而现在穆托姆博已经不在费城了。
这是拉里·布朗在休赛期做出的最大的一笔交易,他用穆托姆博从新泽西篮网换回了基斯·范霍恩。
怎么说呢,这笔交易基本就像徐峥在《港囧》把王宝强“优化”成了包贝尔。
而王、包之间的观众缘差距就像穆托姆博和范霍恩之间的防守差距一样,这无法用任何数值来形容。
这是两个次元的东西。
也许是拉里·布朗受够了他们的内线没有进攻能力,但若真是为此,那么选择一个在基德和肯扬·马丁身边都无法承受压力的人,会在联盟头号暴徒(艾弗森)身边表现出色吗?布朗是如何说服自己的?他如何使自己相信艾弗森那梭子没对妻子打出去的子弹未来不会打在范霍恩的身上?
这就不是雄鹿关心的事了。
于飞持球突破,叫挡拆,空切进篮下偷分,防守反击快攻.只因为内线没有穆托姆博的守护,76人充满压迫感的外线也变得宽松了。
因为他们以前只需要关心外围防守,现在他们要顾虑很多,因为如果外线失守,范霍恩不可能帮他们护筐。
这么一来,结果就是拉里·布朗长期以来为艾弗森量身打造的防守体系崩溃了。
范霍恩的进攻完全无法抵消防守端的窟窿。
于飞在29分钟内砍下27分9篮板5助攻,在距离比赛结束还有6分钟的时候下场休息。
乔治·卡尔亲手把毛巾交给他,并说:“持球时间太长了,二年级的!”
“这有什么影响吗,乔治?”于飞看了一眼比分,“我们大胜啊。”
卡尔无话可说,他不喜欢于飞那种全权包揽的持球打法,但他也明显能感觉到于飞的打法和雷·阿伦、斯普雷威尔等人的投射威胁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每当于飞呼叫他们任何人来打挡拆,76人就会顾此失彼。
这对于总是喜欢看到五人都参与进攻的卡尔来说有些颠覆认知。
这是巧合。
卡尔是这么想的。
最后的六分钟没有任何悬念,雄鹿的替补面对士气暴跌的76人保住了领先,最终以111比93大比分战胜对手。
赛后采访
“所有的抹黑,所有的低估,所有的批评都是我们的动力,这场比赛献给所有的批评者!”——乔治·卡尔谈论首秀的大胜。
“弗莱很自如,他真的很自如,他是天生的篮球运动员,几乎第一时间就融入了我们,看看他今晚的数据,他好像拿了30分10篮板5助攻?可是我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地方难到他了,这就是我说的,他很自如。”——乔治·卡尔评价于飞的雄鹿首秀。
“老大这个话题很无聊,我们都专注于比赛,没人关心这件事。”——雷·阿伦回答了关于雄鹿队内地位的问题。
“我很不舒服,这不是我的节奏,我还在找感觉。”——拉特里尔·斯普雷威尔谈论了自己的低迷表现。
“我们需要很多结构性的改变,我们需要复杂的重建,这不是一日之功,我们需要时间,我们需要大量的时间,我们会没事的。”——拉里·布朗谈论两连败带来的影响。
“我在场上努力打球,为什么你们只关心我的私事?该死的,那是我的私事!我不会让你们继续刺探我的隐私!”——阿伦·艾弗森在被问及妻子的问题时情绪失控。
“弗莱,你对自己在雄鹿的首秀打几分?”
“打分是你们的事情。”
“这是你对外界质疑的回应吗?”
“我需要回应的事情未免太多了吧?”
“你怎么看待奇才和雄鹿的交易?”
“今晚有奇才的比赛吗?他们赢了吗?”
“他们输了。”
“那没事了,哈哈哈。”
——于飞的赛后采访。
━━━━━━━━━━━━━
“首秀挂蛋,姚眀被高估了吗?”——espn新闻速递
“替补出战的mj仅仅得到8分,他的大衰退期到来了吗?”——《多伦多时报》
“t-mac透露,他在去年夏天几乎要选择进行季末背部手术。他说,两个突出的椎间盘的疼痛让他无法忍受。”——《奥兰多哨兵报》
“出色的首秀并没有让弗莱·于骄傲自满,但他的紧绷的脸在听闻奇才队输球的那一刻放松了。也许他不承认,但我们相信,他发自内心地憎恨的一切。”——《华盛顿时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