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南苑筛考(1 / 2)
拜见过太子,杨缱等人在靖阳的带领下来到与主帐相隔不远的高台上,此处视野上佳,刚好能俯瞰整个校场。没过多久,三三两两的熟面孔相继出现,有心人若往高台上扫一眼便会发现,这里几乎汇集了除却徐衿、裴青以及护卫主帐的袁铮以外,几乎全部的南苑十八子——
五皇子季琤、七皇子季珏、靖阳公主、季景西、孟斐然、杨绪尘、杨绪冉、杨缱、顾家顾亦明,陈家陈泽,苏家兄妹、陆卿羽、禁军统领司啸之子司凌。
无一遗漏。
这些人的聚集多少引来了人们的注意。要知道,自打三年前刺杀事件后,南苑十八子已再没有像今日这般齐整过。这里面,有的已成家立业,有的开始涉足朝堂,还有的曾远遁他乡,三年未打过照面的比比皆是。
这仿佛约好般的集聚令冯林和柳东彦震惊不已,他们近来大部分时间都与季景西同行,完全不记得他接到过什么邀请,就连今早出现在棋舍,也是季景西想都没想便径直去的,仿佛早知那里有人在等着他。
对这般近乎自发的、默契的一场聚集,冯、柳两人不约而同地感到一阵难捱——他们这两个外人,好像被南苑十八子兜头盖脸地甩了一脸默契……
自打这些人逐一出现,杨家三个小的便很识时务地保持着安静,然而当出现的人越来越多,很快,整个高台上都快被占满时,饶是常出没南苑的杨绪南都不由绷紧了神经。他很快意识到这些人的共通之处,以为自己的好友、同在南苑书房读书的季瑢也会来,可等半天不见人影,不禁越发疑惑。
“大哥,”他小心翼翼凑上前,“你们这是,要在此处办同窗会?”
杨绪尘方与众人寒暄完,闻言微微一愣,“同窗会?倒也可这么形容。”
绪南挠挠脸,“那,季瑢不也在南苑嘛,怎不见他?”
杨绪尘温和地笑起来,“九殿下入南苑不足三年,此次筛考,他无需参加。”
……筛考?
听到这么个似陌生似熟悉的字眼,杨小五愣了愣,而后猛地瞪大眼睛,“原来大哥你们是要进行筛考了吗?天!我居然有幸一观南苑筛考?”
“……什么考?”杨绾与子归齐齐回头。
“南苑筛考!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场景啊!”绪南激动地回看两人,“怪不得今儿全来了……”
绪南的激动,源自一个不知何时流传下来的不成文传统。
南苑书房三年一开山,每次开山,都会走一批人,再进一批人。有人三年便能学成离去,而有些,则需要一个又一个三年。
杨缱与季景西遇难的那年,正是她在南苑的第三个年头,彼时正逢年末考结。南苑书房的年末考核,哪怕是当时已入朝为官的苏奕也要赶回参加,否则便不算是有始有终。而对入山满三年的学子,夫子会在最后一次年末考核中判定其是否达到考核标准,一旦达到,便意味着其有资格下山了。
但这并非结束。
本朝的选官大考,同样是三年一次。初春三月,文试武试,其最终榜上有名者,均要在殿试前先面对一众南苑学子。这并非是对大考之人的测试,而是南苑书房对其学生的筛选:一来,筛选入南苑门槛者,二来,筛选可下山之人。
换而言之,那些成功进入南苑书房的弟子,即便通过了年末考核,但若是败在大考学子手上,依然算不得是学成。
而想要继续在南苑书房读书,至少不能输的太难看。
这般规矩,可以说是很目中无人了。然这确确实实是南苑不成文的传统。
因为他们当得起。
早年,南苑书房的存在很受诟病。尽管经过漫长时日,世人已承认它的价值,且不得不赞一声夫子与学生确实了得,可它的成立,却从一开始就透着股高高在上的清高讨厌劲。
南苑的前身,可追溯到前朝初期。彼时虽与现今略微相似,但最早,却是几大世族专为族内弟子读书设立的,掌控权握在世族手中。天家弟子也能入,但说白了,是世族明面上给皇家面子。
这世间并非人人都能识文断字,大儒们多出身世族,也只有世族能培养出大师。南苑汇集天下名士的传统,伊始就有。那时的南苑由世族把控。后来前朝被世族玩死了,季氏横空出世,强硬地镇压了那些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并在得天下后一再削弱世族势力,南苑才终于被不情不愿交出来。
尴尬的是,南苑书房由世族说的算时,天下人骂他们祸乱朝纲不尊天子;而到了皇族独大时,则又会被那些清高的国士们看成朝廷走狗……
经年累月,南苑书房因其太过高高在上、过于严苛而入不得许多人的眼,也因其内部此消彼长、不断更迭的势力而衰败过很长时间。直至后来,世族天家两方势力微妙地达到了平衡,且南苑书房终于开始试图接纳寒门学子,这一闻名于世的求学圣地,才总算得到了所有人的承认。
南苑,一个游离在朝廷、世族、寒门之间,谁也不能一家独大,恰恰好中立而清高的书房,它的名字终于彻底代表了权威。
只是纵观南苑历史,能得到名额的寒门之士,一个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可天下人却离奇地满足了。
那里有着最严苛的入山标准,有最好的夫子,每一位学生都天赋卓绝,天生应当立于人之上。在世人眼中,南苑人赢下大考学子已成习以为常之事,便是输了,也情有可原,毕竟还有一句“人外有人”为他们兜着底。
可笑的是,由于三年前的刺杀事件中止了年末考核,朝廷又取消了来年的大考,以至于又过了三年,当年的南苑十八子,竟无一人能真正被夫子们承认其学成下山。
所以此次大考,除了不幸殒命的贺阳以外,其余十七人,均要面对筛考。
这便是孟斐然、杨缱等人来到武试校场的真正原因。
大考文试耗时长,武试却不尽然,有时一日便能考结,有时则三五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提前来了解对手,是杨缱等众人不约而同选择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