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五章(1 / 2)
元光三年九月, 匈奴集结十万大军, 拱卫军臣单于, 浩浩荡荡向汉边压来。
各郡太守接到皇命, 迅速调集边军严守城头要塞。百姓抓紧收割谷子,家家男女老幼齐动, 轮番在田中劳作, 务求在匈奴抵达之前,将粟米麦子全部归仓。
抢收结束之后,二十以上、四十以下的丁男接到郡城征召, 前往各要塞加入守军。
女子同样拿起弓箭,磨利短刀, 带着半大的孩子, 由老人组织巡视村寨里聚, 提防有游骑和间寻机混入。
经过连番整治抓捕, 云中、定襄和雁门等地极少再见到游侠、恶少年和无赖子的身影。即使有落网之鱼, 也不敢轻易生事。
各乡老人放出话, 胆敢在匈奴压境时寻衅滋事扯后腿, 给自己人添乱,只要是发现,不讲任何情面, 全部吊起来狠-抽!
狠话既然出口, 就绝非说说而已。
为震慑宵小, 杀鸡儆猴, 已经有数个村寨将抓到的恶徒挂上木杆, 扒--掉-上衣,当着所有人的面-抽-得鲜血淋漓。
恶徒中途昏过去,立即用水泼醒。
水中加了盐,浸入伤口火辣辣地疼,恶徒撑不住,发出撕心裂肺的惨叫。
没人对恶徒心怀同情。
遇外敌侵袭,不思保家卫国,反而想趁机生乱,更有甚者,竟然给匈奴传递消息!真被他们得逞,会死多少边塞将士?防守各处要塞的青壮是否还能活着归来?
想到这里,负责行刑的妇人下手更狠,恨不能亲手挖出这些人的心,看看究竟是不是黑的!
“继续!”
老人和残疾的老卒不能再上战场,却能带领众人守卫村寨。
在他们的组织下,妇人和半大的孩童都成为战斗力。加上提前加固的围墙、由匠人制造的箭楼以及充足的箭矢和磨利的短刀,胡骑不来则罢,若是敢来,势必要让他们知晓厉害!
云中城内,魏尚站在一幅地图前,对照斥候送回的消息,以笔在图上圈画。
从汇总的情报看,匈奴的进攻方向锁定雁门和代郡,定襄和云中也有可能遭到袭击。然而,魏尚总觉得哪里不对。
经过一场大败,折损白羊王和楼烦王所部,加上草原频发瘟疫,本部和别部丁口不断减少,能召集十万控弦之士,怕是耗尽匈奴的家底。
对如今的匈奴而言,这场战斗只能胜不能败。
如果失败,匈奴的劣势会愈发明显。届时,草原必然烽火四起,不提别部反戈一击,本部分-裂都有可能。
以军臣单于的作风,会定下这样的进兵策略?
魏尚百思不得其解,正紧锁眉头时,文吏来报,魏悦率骑兵抵达,大军驻扎城外,其本人已率五十骑入城。
“善!”
魏尚不由得大喜。
有这万名骑兵,云中郡将固若金汤。遇战事变化,更能组织一支奇兵,出城截断匈奴后路,将来犯的敌人尽数留下!
魏悦进到太守府,立刻被引入书房。
“阿翁。”
魏尚示意魏悦起身,指着悬挂在架上的地图,道:“可觉有何处不对?”
看到图上标注,魏悦心头一动,道:“阿翁,匈奴的进兵方向有异。”
“正是如此!”魏尚沉声道,“只我想不出,真正的进攻方向为何。”
草原各部皆知,论汉朝边郡兵强,首推雁门、上郡和云中。代郡、定襄比之稍逊,架不住兵力充足,硬啃难免磕掉大牙。
魏悦身在长安,对边郡的消息从不曾忽略。
他同魏尚的想法类似,以如今的匈奴,集结十万强兵,不掏空家底也不差多少。
匈奴此次南下,目的是劫掠,是提振士气,巩固王庭的统治力和威慑力。和日益强大的汉军正面交锋,而且专挑难攻的要塞,未免太过不智。
能取胜且罢,若是不能取胜甚至大败,能不能活着返回草原都很难说。
以军臣单于的性格行事,不会犯下此等错误。即使他头脑发热,中行说可还没死。无论对此人如何痛恨,都必须承认他是个合格的谋士,不会眼睁睁看着军臣单于走向死路。
“阿翁,雁门和定襄应为虚兵,匈奴的进军方向,很可能集中在这里,以及这里!”
魏悦手指地图,先在代郡和上谷郡附近点了点,其后又画出一条长线,落在新建的朔方郡。
“你有几分把握?”魏尚神情凝重。
“至少五成。”
魏尚陷入沉思。
代郡不提,上谷郡遇袭,只要不被第一时间冲破防御,即能从上郡调兵增援。难的是朔方郡。
河套地区新纳入版图不久,朔方城都是新建。城外别说要塞,连百姓里聚都不多。假如匈奴的进攻重点在此处,以城内的数千边军,能否守到援军抵达?
更紧要的是,匈奴会否借机绕道,以骑兵南下?
魏悦心知魏尚所忧,最稳妥的解决办法,就是从五原郡和西河郡调兵,稳固朔方城。不过这样一来,动静定然不小,被匈奴得知,难保又生变数。
如想化解潜在危机,将战争的主动权抓在手里,将匈奴带入己方步调,定然要出其不意,以奇制胜。
“阿翁,匈奴南下,茏城定然空虚。”
“你是说?”魏尚动作一顿。
“围魏救赵,奇袭破局。”
匈奴大军压境,汉军除了被动防御,同样可以派兵出击。
草原辽阔无垠,数千骑兵进-入,只要小心谨慎,不被游骑和别部发现,不在中途迷失方向,飞袭茏城,在匈奴身后放火,绝对是破局的妙计。
“趁匈奴南下,从三面突袭茏城,拿下匈奴祭天之地。届时,请阿翁联络各位使君,出城围击来敌,纵然无法全歼,也要留下至少一半!”
此计十分冒险,稍有不慎,进-入草原的汉军就会陷入重围。可一旦成功,困扰汉朝多年的强敌必被大举削弱,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也能减丁数万,为彻底灭亡匈奴奠定重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