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提高摄影技术的简单方法(1 / 2)
在上一节我用了较长的篇幅说了对摄影的认知层面的问题,涉及到的都是“功夫在画外”中画外的东西。尽管极为重要,但理解起来确实是有难度,远不如可以直接操作上手的技能方面的东西容易让人入门。
这个在构思大纲的时候就想到了。
所以在绘画和文笔两章中我并没有专门写技能方面的东西,统一留在了摄影这章一起写。
艺术是相通的,所以上一节写的对认知层面的解读用在写作和绘画上同样适用,都是入门前要弄明白的东西。
理解得越透后边的路越好走。
在开始用佳能数码相机摄影以后,我发现在很多所谓的专业摄影讲座中,大家谈得最多的话题除了器材的重要性外,就是再加上iso补偿白平衡等专业概念,还时不时冒出一些通透油蜜纵深感之类的头晕词句,这些对于我们想初学摄影的入门者来说,无异于筑起一面高墙,让人望而却步。即使有些敢于尝试的朋友,也有无从下手之感。
我也不知道是这些做专业讲座的人故意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东西以显得自己高深还是自己本身笨。
通过反思,我发现,我们许多人照相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为孩子、家人、朋友或是自己留下一个成长的瞬间或是记录一下某个精彩的时刻,或是身边的景物之美引起了你拍照的欲望,再或是你去了一个新的旅途想要留下一个纪念等等。
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
因此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说,入门还是要尽量弱化器材的重要性,弱化光圈快门定焦变焦什么的如天书般的概念,从我们能轻松做到的小处着手,一步一步变成一个摄影门中人(变成摄影门中人的标志就是说你照得好看的人越来越多)。
所以,我的摄影初衷看起来可能是背离现在潮流的,因为现在的许多“摄影专家”都以照出来的东西让人看不懂为追求,和我正相反。
我认为一张照片要让看到的人觉得好才是好的。
因此摄影的目的性应该很简单,就是照出一张我们喜欢的好照片。
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
这个没有统一标准。
就像每个人对好吃的定义都不一样,有的爱面食,有的喜欢米饭,苦辣酸甜咸都有人喜欢。
所以不要去管别人,自己喜欢就行。
和我看书喜欢乱总结一样,我觉得想知道什么样的照片是自己喜欢的很简单。
一要先看。
至少看够一万张照片。
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可以找到我们想找到的各种题材。
别看一万这个数字太大,其实我们只要每天看30张就可以,一年下来就是一万多张。
足够让一个人从摄影小白变成半个专家。
关键在于坚持,不能三分钟热血。
我的如此众多爱好每项都能取得一点儿微不足道的成绩都是源自坚持,包括我现在正在写的回忆录,每天写一点儿,三个月就是36万字。
可以先从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看起:山水、静物、花鸟、美食、服饰、人物、事件等等哪个都行。
慢慢扩展。
看下去就会从中发现你喜欢和不喜欢的风格了。
然后按你喜欢的风格去练习第二步。
二要动手照。
这个动手照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看片的同时,动手,照。
我的建议是没事儿就照,然后以周为单位把一周来照的照片仔细看一遍,从中选出你最满意的九张发朋友圈。
无论一开始照得多差,总能从中选出9张稍好的。
然后再去看。
再去照。
慢慢下来,选出的9张会越来越好。
一年52次。
基本上照片参展入选没问题!
三要学会运用参照物!
我之所以把这个应该放在技巧中说的项目单独提出来,是因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有个朋友发个朋友圈,说今天吃的鱼很大,并附上了照片。
照片照得很清晰,一看就是大厨做的,至少色香味中色是没问题的。
但重点是他只发了鱼的照片,我们没法想像这条鱼多大。
要是我肯定会把筷子放在盘子边,既不影响主体,又可以让看的人知道这条鱼是筷子的好多倍,那才能让别人知道确实是条大鱼。
对于鱼,筷子就是参照物。
参照,我不管别的学科如何解释,在摄影中,我的理解就是针对一个主体的比较说的。
对于一张照片来说,这个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一个人,站在草坪上,那么草坪就是这个人的参照物。
一张国画展览,周围一群人在看,画就是主体,人是参照物。
一朵花,开在绿叶中,那么绿叶就是这个红花的参照物。
一片叶,周围全是花,那么花就是叶的参照物。
参照物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决定去看一场电影,那么为了记录这个事件,如果把人定义为主体,那么参照物可以是影院,可以是宣传海报,可以是售票台边卖好吃的,可以是有特色的取票口等等。这个选择权在于你自己,在于当时的环境,在于你当时的直觉。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比如你看到花很漂亮,肯定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是一片花海让你震撼还是这朵花颜色鲜艳亦或是你小的时候家里养过让你感到亲切等等,总归要有个理由。
那就努力去把这种感觉拍出来。
这种感觉就是直觉(不要抬杠),我们摄影要进步就是要找到这种直觉。
说回电影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