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长孙皇后的劝说(1 / 2)
长孙皇后默默听着,并没有针对人选发表任何看法,只是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李世民也没指望从皇后这边得到什么建议,依然自顾自地说着。
“还是韩东时那边让朕省心啊。”
“别看他之前提的各种要求,让朕和朝廷极是为难,就连魏征都因此参了他几本,可是事情进入正轨之后,反而事事顺利。”
“最让朕意外的是,此人练兵之术如此之强,与突厥大军正面硬碰硬,竟然能给敌人造成大量伤亡,李靖来凑,若不是他大大消耗了突厥军力,关中大战绝对不会胜得如此轻松。”
李世民接到了各方面的奏报,对关中大战的过程非常了解。
最关键的还就是火枪军狙击突厥主力的那一战,当李靖将军骑兵杀到,之后的战局完全就是对突厥残兵的追杀。
甚至就连战力较差的地方城池守军,也参与到了追杀之中,突厥人除了少数骑兵负隅顽抗,他们几乎没有付出什么代价。
之后李靖的一次反击战也打得很漂亮,彻底打消了吉利所有的打算,让他被迫逃走。
李世民知道这一战的经过后,对韩东时有极高的评价。
当然了,作为军中老将,他也注意到了许多新式武器的作用,韩东时最大的长处甚至不是战场指挥,而是改进各种工艺,发明各种新玩意儿。
他那种新的训练方法也值得各军借鉴,不过需要等其他军队也装备燧火枪之后,直接照搬就成。
李世民也不准备通过朝廷了,直接让程咬金和秦琼出马,向韩东时表明,让他辖下的那些工坊提高效率,多生产装备,开始给其他步军装备。
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由得再叹了口气。
“说起来,朕倒是对韩东时有些愧疚。刚刚从了众臣之议,直接把罗州发现的银矿收了回来,后头又要让他把新式武器贡献出来,换成朕是韩东时,只怕也要生出几分怨气。”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把手上的布料放回去:“陛下,臣妾倒不觉得他会生出怨气,您有何想法,直接让程秦二位国公去做便可,不过未必便能成哦。”
“嗯?皇后这是何意?”
长孙皇后的说法单独听起来,还是很容易明白的,但说到最后,更让人疑惑。
“你怎么肯定韩东时心中不会有怨意……而且,若他真没有怨意,由秦程二位国公出马,凭着他们的交情,怎么会说不成事?”
这种心理并非牵扯到朝堂之事,长孙皇后笑着多解释了几句。
“臣妾对韩东时虽无接触,但也看他行事,听陛下说他许多次。看他的风格,事事任己心而为之,不理会世俗看法与陛下好恶,所以他绝对不是承受了朝廷和陛下的压力才答应交出银矿,而是早有此规划。”
“也是同样的道理,韩东时布局皆为长远,为大唐所谋,若是大战之后可以向诸军推广装备新式武器,只怕不必陛下主动去说,他反而先开始谋划了,那样程秦二位国公反而要替他当说客,到陛下您这里有各种说法。”
“既然现在他们没有来当说客,那陛下您让他们去说服韩东时,只怕是不会有任何成果的。”
李世民疑惑地思索一阵,发现皇后对于韩东时的分析很有道理啊。
“皇后真是朕的贤内助,若非你提醒,我都看不出韩东时的诸多想法。”
长孙皇后谦道:“并不是臣妾更能洞察人心,而是陛下自己就有诸多计划,总是想着让他人配合着你,在思考他人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让其迁就自己的谋划,臣妾从不干预朝廷之事,凡事皆置身事外,反而能看得通透些。”
李世民点了点头:“无论如何,朕现在就先不着急了,秦程二公还是要召来的,不过让他们先去问差距韩东时作何打算,就不要替朝廷提什么要求了。”
李世民本来就因为银矿之事略略愧疚正好也不必多提要求,若韩东时果然有新的计划而且有利于大唐,自己哪怕顶着群臣的压力,也从其余,算是对他的补偿。
把韩东时的心思想明白,李世民又不禁想起现在朝中的局势了。
长长一叹之后,他在心中暗下决心。
韩东时怎么想的且不管,他是真的不会再容忍那些老臣了,天天以私心而误国事,只知道为一点小利益就纠缠不清,他现在面对的是整个大唐的振兴以及北方突厥强敌,不能跟他们天天磨这些细枝末节。
说句不好听的话。
看看朝廷现在的作为,再对比下韩东时这个三州刺史的作为与成绩,李世民甚至觉得他这段时间对于大唐的贡献比自己这个朝廷更大!
这算什么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