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秦琼的打算(1 / 2)
若让所谓的“厢军”野战,那纯粹是被突厥人残杀的对象,不会有太多抵抗力的。
李世民对此心知肚明,所以才更搞不清楚韩东时的打算。
“就算这小子要拿来谋反,数千厢军能济得甚事?”
他在心里吐槽着韩东时的要求。
李世民根本没有把他想要的厢军放在眼里,可是韩东时总得自己想想此事丢到朝廷上,又会引起什么样的轩然大波!
朝廷大臣们上次因为韩东时要兵权之时,已经发起极大的反扑,对韩东时印象极差。
若非程咬金等军方全力支持,就算是李世民也不好顶着那么多的反对声浪强行支持。
这几千大军不是什么问题,在突厥人入侵的大背景下,调到哪个州都说得过去,他还负责大军后勤呢。
朝廷的大臣们可不会管这些的。
“韩东时是真的能给朝廷建功,真能给朕张脸,但也是真的能给朕惹事!”
李世民提拔过无数英才,但还真没有像韩东时这样的。
“若是没有火枪军的事情,他的要求也算合情合理,即使朝廷重臣看他不顺眼,也提不出别的话来,可是有了火枪军,短短时间又要兵权,唉,朕已经能想象几天之后奏章:如山的情形了。”
李世民广开言路,一向鼓励大臣们直言上奏,朝中像魏征等人就是以敢言直谏闻名,被李世民多番夸赞,好好地给朝堂带了个好头。
不过有利有弊,众文臣皆读圣贤书长大,本来就以敢犯直谏为荣,又碰上个善于纳谏的皇帝,那还不有事儿没事儿都“表示表示”?
所以碰到朝中有争议的事情,李世民一定会被奏章:给埋起来。
若非以李世民处理政事的能力的效率,还真吃不消。
程咬金看到李世民头疼,心里也对韩东时略有些埋怨。
这小子是真不知道陛下对他有多包容?怎么天天蹬鼻子上脸的?
秦琼反而比他更早站了出来:“陛下若是为韩东时的要求忧虑,臣倒有个法子,既能顺了韩东时,又能堵住朝臣们的嘴。”
“哦?叔宝快说。”
李世民知道秦琼行事在众国公里沉稳得多,比程咬金出的点子要强多了。
“臣子怀朔早年入军中历练,受伤归家,现在伤势也好得差不多了,如今突厥大军压境,他自然应该投身军中,为国奋战,为君分忧。”
李世民听得连连点头,知道秦琼还有后话。
秦家的孩子还是很懂事的,长子秦怀道早就成为军中将领,颇立功勋在一众国公家的孩子里算是很出色的。
小儿子秦怀朔因为受伤的事情,就没什么声量,在家养伤可有不短的时间了,此事朝中许多人都知道。
秦琼笑着道:“现在各军调派已毕,怀朔就算是我的儿子,也不好直接插入军中,而且他也长时间未与突厥人交手,对敌情不明,依臣看,带领部分厢军驻守保护后方粮道,既能让他有用武之地,又能慢慢熟悉军中气氛,一举两得啊。”
李世民眼前一亮,抚须笑了起来。
秦琼果然是会说话的,其实他所说的“一举两得”,不是针对秦怀朔,而是对自己和朝廷说的。
程咬金反而有些替这个大侄子抱屈起来:“老秦,我知道你家教严,但也没必要这么委屈怀朔啊。”
“那可是厢军!而且还打发他守粮道,怀朔也是个年轻孩子,心气儿高,他能乐意嘛?”
李世民直接要给他一个白眼,打断了程咬金。
“行了,朕觉得叔宝的提议很不错,把怀朔叫到大营来,朕好好安慰鼓励几句,既然是交给他厢军,那也别小气了,直接交予他一万厢军,驻守于通州至罗州一线,保护粮道!”
这样的安排,就算是裴寂那老家伙也说不出什么来了。
首先,厢军本来就不怎么引人注意,特别是朝中大臣,所有眼睛都盯着左右卫率大军,盯着前线战事,相比起来,秦怀朔的身份反而更引人注意些。
其次,借着保护粮道的名义,调动一支厢军,甚至不需要通过朝廷的政令。
韩东时现在掌握着罗州通州平州之地,厢军驻守在通州,就等于是交到了韩东时的手里,大战结束之前,朝廷也没有余力专门监控着这支厢军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