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故意吸引突厥人(2 / 2)
程处亮抱着脑袋叫屈道:“韩大哥,你这次带我出来是要教我的,不是为了打击我的,别把我脑袋给打坏了。”
韩东时只能无奈苦笑。
但别说,程处亮现在的脑子比起在蓝天时要活络许多,可能他天生就是吃军人这碗饭的吧?
“好,你且想想,突厥人现在是不是很想渗透进入关中进行破坏?”
“那是当然了,他们正面又不能直接将李靖将军击败,若是拖延时间太长,突厥人在草原上的损失也很大的。”
很多人有个误解,觉得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作战,只有中原人才承受着后勤,粮食,还有生产力被破坏的压力。
其实,游牧自己承受的压力一点儿也不小。
牛羊并不是自己跑在草原上就能长大的。
只不过,草原上的民族已经习惯了大自然的恶劣环境,而且他们只要南侵,大多数时候总能劫掠到东西,满足基本的生存。
这种更胜一筹的坚韧耐心,才使得游牧民族面对中原王朝时,时常能占据上风。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受限于技术条件,中原王朝哪怕有机会将北方游牧彻底击溃,也不可能占据那些土地。
生存条件实在是太恶劣了,他们只能降伏其中的归顺者,以他们为代言人,“代管”北方草原与大漠之地。
随着两方长达千年的交战,大家对彼此的想法也有基本的了解。
“突厥人若无法在正面战场上讨得便宜,肯定希望渗透入关中,想办法在内部进行破坏,特别是针对我们的大军后勤补给。”
“可是,对突厥人来说,最困难的事情也在于此,他们没法提前收集情报,进入关中之后就像两眼摸黑,无法及时掌握我们的运粮队行踪。”
“若在这时,有一大队的运粮队主动暴露在他们眼前,你觉得突厥人会怎么反应?”
程处亮猛地一拍巴掌:“我总算明白了,咱们以后的行军就大张旗鼓,搞得人尽皆知,行动尽量走官道,只要突厥人闯入关中,肯定会注意到我们这支运粮队!”
韩东时笑着点了点头:“孺子可教也。”
其实,他知道这个办法也有一定的问题。
事有反常必存妖,突厥人自然知道唐军绝不是废物,哪怕在“自己的地盘”关中行军,也不可能这么不小心。
过度的张扬,很可能意味着陷阱和诱饵。
只不过,突厥人也没有选择。
他们根本无法在关中之地从容地进行情报收集,观察他们到底是不是诱饵,只能先袭击再说。
同时,游牧民族还有个弱点,那就是本能地看不起中原人。
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受到寒风锤炼出来的真正勇士,而“南人”太过软弱。
除非真的在战场上被击败或者阻挡,否则他们一定觉得自己比中原军队更强,就算是陷阱又如何?他们有强大的战士,有快马,有机会直接抢到大唐的粮食,还能顺便灭了伏兵!
韩东时利用的就是突厥人尴尬的处境,要打一场,他们只能仓促“袭击”的反击战。
程处亮的任务是约束军队,不管他们如何大张旗鼓,总是要打一场硬仗的,而火枪军的战力完全依赖于军纪和阵列,所以大军不能乱。
韩东时的想法是通过行军路线的张扬来进行的,再联络沿路城池,让他们也把动静搞得大一些。
他的策略,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就是让军心更加沉稳下来。
不管韩东时的训练之法多么高明,燧火枪又是多么先进的武器,大唐将士们总是第一次靠着它与敌作战。
所以,说将士们心底没有紧张的情绪,是骗人的。
更重要的是,他们面对的是不知何时会出现,不知会不会出现的敌人,这让他们又没底,又抱有一丝侥幸心理。
可是,韩东时的举动,必定会引起突厥人的注意,不论他们能派出多少骑兵杀入关中,肯定会优先进攻这支粮队。
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完全打碎了将士们心中的侥幸之情,大家都知道会打这一仗,反而能沉下心来。
再说,作为主帅的韩东时采取主动求战的姿态,这说明主帅对于接下来的大战非常有信心。
基层将士是不可能知道全面的战况的,他们的军心士气,完全取决于为将者的行动和态度。
大唐将士更是少有的精锐之师,只要大军主帅不怂,他们就有信心与敌人拼杀到底。
此外,他们行走之处,多为官道,这些地方不但更加开阔,不易遇伏,也是唐军将士最熟悉的道路。
唯一的缺点在于,过于开阔的地形,似乎更有利于骑兵发挥威力,若是他们策骑齐冲,靠着手中的燧火枪,真能顶得住铁骑冲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