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身世(二)(1 / 2)
洞府不大,只见洞中有一道水帘垂下,水流哗哗不止。穿过水帘却发现内有乾坤,里面还有个石室,室内有一老一少两人。
年老之人正是先前见过的王阳明王掌教,而旁边四五岁白白嫩嫩的小孩依稀与王七夜有几分相似。
“老人家,我来找一户王姓人家,请问您知道吗?”
“我确实知道,不过回答你之前你先回答我的问题,答对了我就告诉你。”
“您问吧,小子洗耳恭听。”
王阳明问:“你们上山之时可曾遇到过一对中年兄妹上山祈福的。”
王七夜答:“确实有这样一对兄妹。”
“那你说老父亲为什么会闷闷不乐,儿子女儿都孝顺,吃喝又有人伺候。他们兄妹之间谁又做的不对呢?”
“我记得小时候养父健在的时候,我们日子过的很拮据,但是却很快乐。有时候中午忙完了,他就会带着我一起去街上逛,虽然很多时候只是逛逛并不买什么。他偶尔也会给我悄悄给我买一根糖葫芦,糖葫芦可甜了。我吃了几个就问他要不要,他每次都回答自己吃过了。一开始我以为他真的吃过了,就自己吃完。后来才知道他自己其实不舍得吃,为了留给我吃总是接口说自己吃过了。多余时间他会在山边摘些蒲草编织成鞋子卖,我跟着一旁学,学会后我就自己做了一双送给他。第一次做,鞋子做的有些不伦不类的,歪歪扭扭。可他却很宝贝,穿着一点都不合脚的鞋子在邻居前面晃荡,逢人便说是自己儿子做的。”
“七夜,你受苦了。”
“我一点都不苦,相反我们很开心,所以我认为这对兄妹其实都是存有孝心的。只不过儿子认为自己生意很忙,连近在咫尺的父亲都没时间见面。可真的这么点时间都抽不出来吗?上山祈福的时间用来多陪陪自己父亲会不会更好呢?而不是给予吃喝,接到府里一起住就够了。女儿虽有陪伴父亲,可兄嫂一说便心生胆怯,觉得自己穷,不好意思上门。这便是理由吗?我觉得不是。自己尽孝不可耻,劳动人民更不可耻,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照顾自己父亲呢?”
“说的好,说的太好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解,比我当年好多了。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最后一个问题,山中遇到的那群少年为何如此,行事比一些无赖更有甚之。”
“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孩子犹如一张白纸,本性醇厚。但是白纸被越涂越黑,所以越长大越坏,但是如果在白纸上书写美好的事物,这孩子长大后不就一心向善吗。”
“说的好,这也是我希望你学儒明白好坏,辩是非。”
如果王七夜回答的不好,王阳明也就不会告诉他身世。因为他接不住这个因果,还不如蒙在鼓里,平庸的过完一生也是很好的。
见此王阳明上前一把搂过王七夜“七夜我儿,你受苦了。”
“你真是我亲生父亲?”王七夜临了还是有点难以置信。
王阳明也不着急回答只是目光注视着王七夜。
“五百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你应该也有所了解,你正是我的独子。”
“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都是谁?”王七夜不解。
“事情的缘由有大道之争,有私人恩怨,亦有拉帮结派打压异己,总之是非恩怨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他们是谁你就别管了,以后你自然而然也会知道,现在知道对你也不会有好处。”王阳明回答道。说了等于没说,王七夜有点气鼓鼓的。
七夜转而和一盘比自己还小的儿童聊了起来:“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
白白嫩嫩的稚童隔了一会才反应过来眼前的陌生人是在和他说话,磕磕巴巴的说:“我叫……我叫王……王不知。”稚童说话时眼神飘忽不定。七夜以为小男孩害羞不敢和外人说话,上前牵着他的手,摸了摸小男孩的头故作成熟的说:“别害怕,大哥哥没有恶意的。”小男孩看了看这个摸自己脑袋装做大人却同样是个孩子的陌生人,又看了看侧边老人不知所措。
老人点点头示意他别害怕。
“小朋友你现在就住在这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