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山上的矿场(2 / 2)
遗憾的是,这对夫妇并不赞成像叶布衣这样的漫游者,他们更像是两位实践者,不是宗教中的苦行者追求所谓的灵魂超脱,他们属于这片土地的原始居民,但是他们仅仅为了维持活下去的现状便拼尽全力。
姑且不论他理想中的集体主义是否威胁到体面的生活,他从骨子里向往美好未来其实不过是对更美好事物的企盼,不过是为了避免长时间地忍饥挨饿。
这种念头转变成了对集体主义的热爱,虽然那个男人永远都无法把握理想主义的实质,但是他把这个教条解释成“给穷人的食物”,却是他所能理解的。更重要的是,这给了他希望,给了他在黑暗里寻找光的一丝希望。
叶布衣要去下一个城镇,那是一个和其他国家相离很近的城镇,一到那里,老板们,也就是那些讲求效率且傲慢自大的经理们,就用生硬的楚阳国的话告诉我们:“这里不是旅游城镇。我会找个导游带你们参观矿上的设施,只能半个小时。参观结束后,请你们帮帮忙,别打扰我们了。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当时这里工人摆工一触即发。然而,这些外国佬老板的忠实走狗导游告诉我们:“这些愚蠢的外国佬,只为了再少给工人几分钱,宁可因为罢工每天白白损失好几千银两。柳家的丞相一上台,这破事就要结束了。”
还有一位诗人工头说道:“有了这些著名的梯层构造做保证,每一块铜都会被彻底地挖出。像你们这样的人问过我很多技术问题,但他们几乎不问为此付出了多少生命的代价。小医生,虽然我无法回答你们的问题,但谢谢你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显然,这里的人将叶布衣看作了,那些悬壶济世,独自治疗世间贫困人民的医生。
但是在这个巨大的矿区里,冷酷的效率和无力的忿恨如影随形。尽管满怀仇恨,它们还是走到了一起,一方面出于基本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则出于投机获利的需要……
叶布衣心想是否真有那么一天,我们会看到一些矿工兴高采烈地扛起镢头下井作业,明知矿井对肺部有害,却依然从中收获极大的乐趣呢?他们说这就是矿上目前的情况,他们从矿井里挖出的煤发出通红的光芒,照亮了世界。他们是这么说的,可我不大相信。
此时,这些工人眼中带着苦楚,内心的无助在这充斥着无尽困惑与纠结的空气中不断蔓延,也伴随着对矿山工作的渴求慢慢分散,这种渴求,既是希冀,也伴随着惶恐和一丝悲凉,甚至这一切的悲苦蔓延到叶布衣心中,他看向那些茫然而无助的人,感受到自己的无力。
叶布衣想要再回去看看那对夫妻,他想找到心中的答案,他想要解救这些尘世里被无尽尘土掩盖的人,这些永远被认为被拉着走不需要用眼睛看着前方,这些千千万万个你我或者他。
他想经过半小时的颠簸,回到那对夫妇离别的地方,他将马停在了矿山山脚的矿坝里。
矿坝坐落于矿山山脚,是y字形三座大山汇集的山岔口的地方,地势相对平缓。矿坝里,潮湿的路面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印深深地嵌入泥土里,马粪、尿液与泥土糅杂在一起,散发出刺激的马尿味,呛鼻而让人反胃。
来往的马帮正将矿石从矿山上驮运下来,卸载在不同的矿堆上。只见一个忙碌的马帮汉子用衣袖揩完脸颊的汗水以后,就将驮矿的马匹赶到矿堆上,他喊了附近另外一个驮矿的马帮汉子过来帮忙,两人一同站在马匹的两侧,并将箩筐中大块的矿石抱了丢在矿堆上,然后两个人同时解开系在箩筐底部的绳子,矿石就同时被卸载下来。卸矿的,整理箩筐的,牵着马匹喝水的,牵着马匹站在树脚歇息的······呼喊声,吆喝声,马匹嘶鸣声,各种声音殽杂在一起,显得热闹而忙碌。
成堆的铜矿堆放在矿坝里,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刺眼的光点。不远处,各个采石器械正在作业,那埋在矿石缝隙间的火药,不断爆爆爆,在这些爆炸声发出的怒吼声中,那些工头把嗓门喊到最大,工人们正加大马力将马帮从山上运输下来的矿石不断铲起,堆高。
据说,山上开采出的矿石,都由马帮从陡峭的矿洞旁源源不断地运下山来,堆垒在矿坝里。矿山有一百多口矿井,矿坝面积不大,所以要在矿坝里租用到一块堆矿的地皮,很是难得,有时候要等上一个多月。
叶布衣沿着矿山曲折的山路一路前行,上山下山的马匹与来往的人群穿梭在这狭窄的山路间。马背上,垫着花色不一的布袄,布袄上架着马鞍,马匹的两侧,挂着人工缝制过有化肥口袋的箩筐。
这些比大青石还重的铜矿,正在被马帮源源不断地托运下山,当行人和马匹在路上相遇的时候,上山的人和牵着的马匹都会自觉地站立在路的一侧,让托着七八百斤矿石的马匹先行。
上矿山的路是石头和泥土混杂的山路,有的地方既陡又险,刚好够一匹马驮着矿前行。深山峡谷中,阳光从高耸入云的大山缺口处斜射到对面山的悬崖上,各种不同的乔木和灌木丛生长在巨石旁,倒挂刺从树枝上倒垂下来,在空中悠闲地飘荡。在这样陡峭的山涧行走,一不小心就会跌落山谷,因为山路艰险,马匹跌入山谷的事时有发生。
他在寻找着那两个人,但是却没有发现。
当他准备牵起马准备离开之际,在山矿脉的入口处看见一个穿着整齐工装的带着蓝色小帽的三十岁左右男人,在喊着:“隔壁矿山要三十个人工作十天左右,每天一百钱。想去的到那边坡上去”
他好像在人群中看到他们两个,他们依偎在开采出巨大的矿石废料上,在那这由碎石堆成的小小坡上,是好几十个和这对夫妻一样在这片矿山的各个矿场里寻找活路的山地居民。他们说着相同的语言,有着相同的外表,以及同样饥肠辘辘的身躯,和在用生命堆砌的劳动里找寻活下去的钱粮。
工头在那里点着人头数,刚好到那对夫妇的丈夫时够了二十个人,不再继续要人,工头让他们写上自己名字,第二天就在这里集合去往离这里大约六里路的另一个矿场。
夜幕降临,叶布衣在此和这对夫妇在镇上的一处住下,而且决定将自己的那条毛毯送给他们,他们今天显得很开心,但是明天二人就要分开,妻子可能要去寻找新的工作,而丈夫去那个新的矿场也生死未卜。
叶布衣留下了六两银子给这对夫妇,不管是是出于单纯的善心,还是为了抚慰今天白天在镇上的那些工人带给他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