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四章 连云港(一)(2 / 2)
刘一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了山东根据地建设问题。
在刘一民看来,要想把山东建设成牢不可破的抗日根据地,眼前的困难有几点:一是抗战初期鬼子力量相对强大,山东海岸线长,又有津浦路和胶济路这两条日本人志在必得的交通命脉,如果此时想控制山东全省,容易招致鬼子以倾国之力进行报复,有点不太现实。二是教导师虽然实力强横,但作战弹药消耗量大,一般的子弹、炮弹好说,象八一自动步枪、八一机枪、火箭筒、高射炮、高射机枪的弹药单靠复装是不行的,特别是火箭弹,根本就不可能复装。如果没有了火箭筒和高射炮、高射机枪来对付鬼子的坦克,作战伤亡势必大大增加。因此,必须得有一块小鬼子根本就攻不进去的根据地,建设军工企业,保证部队作战需要。三是这个时代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不高,山东人口多,加上日军如此疯狂扫荡,解决吃饭问题就成了大问题。但是现在日军大军云集,老百姓保命还来不及,哪里能顾得上发展生产?四是照这样打下去,山东的工商业基础必将被全部摧毁,教育、卫生都无从谈起。
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日军和教导师掐上了,只要教导师主力在山东,日军重兵集团也会留在山东。这样一来,根据地建设就无从谈起。
考虑到抗战的整体形势,刘一民觉得应该坚持自己原来的那个观点,就是让日军多攻占一些地方,不停地分兵把守,把野战师团变成守备师团,彻底陷进侵华战争的泥淖。不然的话,小日本随时随地就可以组织起重兵集团疯狂扫荡,影响抗战整体战略。
这样一来,在一定时间内教导师主力应该适当收敛锋芒,暂不发动大规模攻势作战,不然的话,小鬼子一味和八路军纠缠,是不可能继续实施他们的战略方针的。
根据这一思考,刘一民决心待夺取连云港后,全师主力在苏北展开,将日军在苏北的防线彻底砸烂,调动鬼子主力南下增援。待鬼子主力离开山东后,教导师主力隐蔽返回山东各地,由刘建立率鲁西部队伪装主力,吸引鬼子南下,一直把鬼子拖到长江边,让他们去巩固长江防线。等小鬼子发起武汉会战时,教导师再在山东发起攻势作战,来回调动日军。最后形成山东日军困守交通线、八路军在各个根据地热火朝天地发展的局面。
现在部队已经隐蔽休整了一段时间了,弯弓待发。
接到洪超远、张海涛关于日军岗部直三郎集团、多田骏集团全力北上的报告后,刘一民心里大喜,鲁东集团的牺牲终于得到了回报,小鬼子上钩了,当即就指示曾中生继续诱敌,一旦鬼子三路大军齐集胶济路,实现与青岛守军会师,就迅速脱离与敌接触,大踏步向胶东后退,做好上昆嵛山打游击的准备。
不想,喜上加喜,唐星樱在6月25日在野战医院生产,又是一个儿子,白白胖胖,粉嘟嘟的,那小摸样要多喜欢人有多喜欢人。
刘一民惊喜之下,给儿子起名李政平,还打趣唐星樱说,看来你就是个多子多福的命,说不定真的会一连生四个儿子呢。喜得唐星樱一脸娇羞,低声嘱咐刘一民想法弄点喜蛋,让同志们尝一尝。
和儿出生的时候,刘一民在汉中忙着建军工厂,没有照看过妻子和儿子,现在是大战前的闲暇时期,欢喜不已的刘一民向老乡们买了些鸡、鸡蛋,又弄了些海鲜,还打了些山鸡、兔子,每天变着法地做,鸡汤、鸡蛋一起上,时不时地搞点海鲜让唐星樱尝尝鲜。
唐星樱每天早上一醒来,刘一民就端来洗脸水,给妻子洗脸。然后就是红糖荷包蛋或皮蛋瘦肉粥。中午不是鸡汤混沌,就是三鲜扯面,或者米饭炒菜。晚上是小米稀饭,虾酱煎饼。菜就更丰富了,基本上是唐星樱说声想吃啥就有啥。连唐星樱想吃的豆花,刘一民都给做了。
赣榆这地方,最有名的小吃就是瞿家狗肉和宋庄虾酱。狗肉太热,刘一民弄不清月子婆娘能吃不能,但虾酱是可以吃的。刘一民让村子里的大嫂摊出薄薄的煎饼,卷上嫩葱和海带丝、蘑菇,买来虾酱,蘸着吃,营养比当地人的煎饼卷葱蘸酱更丰富。
这下好了,不但小政和天天围着刘一民的屁股转,连蔡中每天都准时地来找刘一民,说是自己手笨,不会做,老婆坐月子也没吃上好东西,现在借唐星樱的光,给老婆补偿一下。
到最后,野战医院院长陈同就建议刘一民可以换大锅做,给重伤员们也改善一下生活。
刘一民一想,也行,露露自己的手艺,干脆就到师部炊事班去,炖山鸡,爆兔子,海鲜汤,捎带着做烩面、哨子面、混沌,吃的那些重伤员都觉得恢复快了许多。
过了三天,刘一民叫黄文虎他们烧了热水,给孩子洗了澡,又伺候着妻子沐浴,换上干净军装。
林月琴和任莹见刘一民对唐星樱侍候的如此尽心,就打趣唐星樱有福气,这么大的一个师长,打起仗来威风八面,想不到伺候起月子婆娘来还真在行。看来,小唐还要再生几个才行。说的唐星樱抿着嘴直笑。
本来,刘一民的模范丈夫还可以再继续当下去,可惜小鬼子不配合,多田骏的南线集团终于迂回到胶县,并和青岛的鬼子海军陆战队会师了,而且日军大部队很快就向胶东进军了。
到了7月2日,也就是寺内寿一离开北平返回日本那天,刘一民下达了攻占连云港的命令,要求刘建立指挥教七旅、鲁西警备旅、鲁西南警备旅迅速行动,务必于当夜攻占连云港。自己指挥主力向陇海路的鬼子防线扑去,准备在东海和宿北之间聚歼日军徐州方向来的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