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人情世故(1 / 1)
老一辈的人生轨迹已成定局,年轻人却还在摸索着如何生存,活下去。
村子里年轻人似乎比以前少了。外出打工的多,回家种地的自然越来越少。回家的年轻人不种地也不干农活,一来是因为地少,种植农作物不成规模,收益低;二是因为他们都不想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也没有稳定工作,只能在四处找活干。这个临时的活路,是东边一棒子,西边一榔头,不固定。
前些年兴起盖平房,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寻摸着去别的村子挑水泥,搬砖、砌砖。现在平房基本都盖完了,这样的赚钱路子便少了。政府开始安排修路,村里的人便扎堆儿去报名当农民工,又有了一阵子的活路。路修好了,两旁的绿化工程得完善,村里的妇女便承了种花的活。一茬接一茬,如果没有这些工程,在村里除了种菜卖菜,便是真的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但这些工程也不是每天都有,都干完了,就该收工了。
以前没有额外收入,种种菜也能让一家子人不愁吃喝。现在的时代,不光是全家人吃饱喝足就行了。孩子要上学,乡里乡亲办酒席,人情世故的往来基本上是最大的支出。
单单是李明拉回家过十一的这几天,几乎每天都听到鞭炮声。鞭炮声便意味着办酒席。早上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响应时间长,大概率是喜酒迎亲。上午十二点左右和下午四点左右,鞭炮声很短,三秒钟结束,这种情况一般是开席了。鞭炮一声绵延,连续放三次,便代表着家中有人过世。如果有唢呐声基本上可以判定为丧事。唢呐声在下午响起,这会儿应该是送葬。南方的村子里仍然是土葬的方式,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棺材上山,唢呐一路吹不停,家人三步一跪,哭到声音沙哑。不管鞭炮和唢呐是远的还是近的,多少都沾点亲带点故。李明拉看着母亲和父亲,几乎是三天两头就要出去“送人亲”。
李明拉问她母亲:“你今天送给他们家,他明天送给你们家,送来送去,有什么意思?”
母亲说:“有挂念,有联系,才有往来嘛!”
李明拉说:“不送人亲就不能去了?”
母亲说:“空手去你好意思?”
李明拉:“还完了是不是就不用去了。”
母亲:“还完了,还有新的。”
是啊,人情是还不完的。
从前的酒席很多,办酒席的由头可多。比如订婚、结婚、认亲、盖了新房子、买了新车子、生了孩子、考了大学、老人去世都要办酒席。太多的酒席,人情变了味,也让人感到疲惫,百姓开始诉苦了。后来政府就管了。办结婚酒席的,头婚可以办,二婚不可以办,除非一方是头婚。结婚可以办,订婚不能大办特办。认亲、盖新房、买车、考大学这些事一律不许办酒席。刚实施政策时,有的人怕前些年送出去的人情收不回来。于是,顶峰作案。盖了新房子,立马办酒席。办的是一场沉默的酒席。不敢放鞭炮和烟花,吃饭也不让大声喧哗。这场安静的酒席,透露着一些诡异。完全没有以往的热闹气息。好像没有了鞭炮声响,酒席便失去了灵魂。平时不结仇的还好,结了仇家的,只要一办酒席必然被举报,收回的人情全当了罚款,得不偿失。所以办酒席,也是考验人品和人际关系。
现在酒席次数已经有所收敛了。酒席少了一些,但是一听说谁家有个什么事儿,还得随份子钱过去。酒席的饭吃不着了,钱还得搭上。
李明拉跟老家的亲戚朋友基本关系很淡漠,说不定以后她结婚都凑不齐一桌人。能来的,一定是母亲的亲缘,而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