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矛盾(1 / 2)
“科举?”杨彪看了看朝廷发下来的诏书,眉头微微皱了皱,随后却是渐渐舒展开来。
罢了,自己一把年纪了,儿子如今也是一郡太守,看样子,颇得太尉重视,自己又何必再横插一手?
想是如此想,但眼睛还是忍不住再度看向那诏书,这一下子,吕布这些年来又是搞出印刷术,又是积极办学的目的现在回头一看,瞬间清晰了。
此前吕布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这所谓科举做准备。
虽然此前也有过一次大考,但这次大考的目标还是寒门、世家、豪族人才,还没有扩散到所有人,而且那次大考也只是临时为了诱足够人才而展开的,事实上,大汉以前也有过类似的大考。
但这次吕布推出科举的目的却不同,这是要建立一套新的体系,完全废除了以前的察举制度,也就是废除了士人手中最重要的举士特权。
至于这个特权有多重?
可以看看袁绍、袁术兄弟,袁家四世三公,朝廷百官,多半都是出自袁家或者袁家门下举荐,哪怕天子的命令,袁家如果不愿意执行,天子也没办法,朝廷总得要人来维护的,百官如果不干事,那朝廷运转都费劲。
其实杨家也是四世三公,只是比之袁家还是差不少的,这差距就在门生故吏上,袁家门下出了不少重臣甚至三公级别的,而杨家在这方面不如,所以声势上,杨家不及袁家。
而吕布的科举制,名义上天下百姓只要有能力,都可以来考,但事实上谁都知道,不可能,最主要的还是面对士族豪强以及寒门。
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有能力的年轻人想要走入仕途,不再需要士人举荐,可以凭本事通过科举入仕,这么一来,无需依附世家也能出人头地,又何必依附?
四世三公可能还会有,但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辉煌却是不可能了。
如果是十年前,杨彪绝对会站出来反对这科举,这科举固然维护了皇权,但士权却是注定没落,只要这科举制在一天,士权就很难重新兴起。
当然,也是可以让科举名存实亡的,只要掌握住尚书令这个位置,掌握科举的举办权,掌握取士权,那谁被任命还不是由自己说了算?
但这些权利,都在吕布手中,谁能抢?谁敢抢?
杨彪不敢,因为杨家已经被杨修深度绑在吕布身上,家产都充公,儿子如今也当了太守,看吕布的架势,以后还会召回朝中重用,如今让他去做太守也是一种历练。
反驳吕布,不说能不能成功,就算成功了,杨家这么多年对吕布的付出就没了,儿子的将来也没了。
最终,杨彪将诏书丢进了火盆里,就当自己没看到过吧。
其实站在吕布的角度,如今这个局面是最好的,是士人逼的太狠了吗?
回想昔日董卓时期,杨彪叹了口气,或许吧,这本就是一场无解的局,或许吕布就是在董卓的身上看出自己不可能得到世家的支持,然后选择了另辟蹊径,走出一条新路来,这也算是偶然中的必然吧。
但世家有错吗?
其实也没错,光武以来,不都是如此吗?只是正因了那否极泰来,世家到了极致后,自然而然便引起了反噬,就算没有吕布,或许也会有其他什么张布、李布的人出来,打翻世家的局面。
大势已经被吕布逆改,连自己儿子都站在吕布那边,自己一个垂垂老朽,又何必管那么多?做好自己的太傅就行了。
吕布待自己还算不错,俸禄至少还给一半儿,另一半儿要自己去书院教书才给,现在看来,去书院也不错。
在朝中不属于吕布的派系中,自己算是过的比较滋润的,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自寻烦恼?
看着火盆中,渐渐燃尽的诏书,杨彪心情突然轻松了许多,这最后究竟会如何,就交给年轻人去吧,自己不管,也没能力管。
如果树几年前关中还有人能够对吕布出手的话,那到了现在,想要再如当年那般对吕布形成威胁就是笑话了,这几年关中士族不知道被吕布犁了多少次,杀人倒是不至于,但家中家丁、佃农都有严格限制,更别说聚集私兵来对付吕布了,关中现在所谓的士族根本不可能如同几年前一般直接拉起一支军队来跟吕布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