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渐入佳境(1 / 2)
长安,也就是现在唐国的京都。
作为一个国家权力的中心,行走在这片土地上连吐口痰都要小心翼翼找个偏僻的地方吐,要是被街上的巡逻卫看到了可是有的苦头吃了,倘若随地大小便视情节严重者还会被发配边军或者充当劳役。
这当然不是京都的执法人员都是爱护环境的环保人士,而是因为一道旨意。在这道旨意之前,什么吐痰随地小便什么的,只要不是在达官贵人的府邸,不是在十三条主街上基本是没什么人会管的,只要不去理会周围人唾弃的目光就成。
这道关于京都环境的旨意是在当今陛下继位的第二天就颁布的,据说是因为当初还是皇子时的陛下出宫游玩时,看到了太多类似的场景。震惊于天子脚下,万民之都怎可有如此行事之人,这让他国之人看到了会有怎样的感受?
说唐国是一个愚昧,肮脏之人聚集的国家?这是定不能接受的,丢了陛下的脸,也是丢了国家的脸。
经过十三年的严格执法,除了最初有一小部分人做了那只给所有人看的鸡,最近几年这个都城的环境焕然一新,在小巷子里也闻不到什么恶心的怪味了。这不仅仅归功于巡逻卫执法严格,也是因为大家发现环境好了确实不错,心情也好了,自然而然的就自己规范了。
易府位于京都东方,从梧桐大街进来的一条街都属于易家,不仅仅是因为三年前北征大胜归来,宣威将军易将战功卓著,陛下高兴,一下把四品宣威将军升到了正二品镇军将军,赐伯爵位。更是因为易家祖上五代都从军杀敌,屡获战功,加官进爵,一代一代积累的底蕴。
之前易家最高官职也就是正三品,也就是易安的爷爷易中天。因为身体伤病太多在易安出生前便去世了。不过易将与当今陛下关系不错,抱上了一条天下最粗的大腿。
而且打仗有勇有谋,正值壮年,只要不犯错,是很有希望做到那正一品的官职,并为家族再获取一个是世袭罔替的爵位。
自五年前年前唐帝亲征北上,自陈水城出,一路向北,直到攻破了当时号称北隋之门的卫陵,把版图又扩大了一块,用时两年。留下驻守兵力后凯旋归朝,理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将士们经过两年的拼死搏杀伤亡也不少。
易安在易府快乐且孤独的生活了五年,包括了易将军打仗回来休息的那三年。快乐的是,易府里照顾他的丫鬟年轻又漂亮,只是看着就能让心情不自觉的美丽,包括那张大脸,实际上那张大脸并不大,只是当时易安太小,又靠的太近而已,那个人叫知忆,他的贴身丫鬟。
风和日丽,气候宜人,是一个读书学习的好天气。
书房里稍微有点闷了,教书先生打开了两扇窗,窗外的蝉叫声清晰了起来,伴随着微风吹向房间里唯一的那个学生。先生转身看着那个抱着比自己头还大了一圈的书的学生,略显无奈。
为豪门贵族的孩子教书,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在于不能像对平民孩子那样用戒尺保持权威,也要小心自己所说的话是否恰当,当然这种小心翼翼的工作也可以不干,像那种不遂心意就要杀人全家的大人物还是很少很少的。至少在京都,在天子脚下大家都是要名声面子的。
易安的这位先生在圈子里算是风评不错的,所以易夫人也就是易安的母亲花了重金请来帮自己孩子学文识字,教书先生痛苦的根源便在于此,易夫人给得太多了,让自己只好忍受。
好在这个学生听话没有仗势欺人的势头,只不过学生听话是听话了,就是不完全听。让读书写字从来不反对,每回都认认真真的去对待,只是每次让他背书都是嘴上答应的好好的,下次上门教学时,就只能背出一点点。
这并未让先生觉得这个学生是不是脑子不好,恰恰相反,先生觉得易安绝对算的上天资聪颖,教的东西一点就他通,一学就会,可就是每次让他背那些个什么经书,都背不出来。
“易少爷,你是不想背书?”忍了很多天了,终于把问题说出口,整个人都舒坦了,“这些要是不背下来,以后参加科考可不好过的”
“嗯唔,没有不想背,真的是背不下来,这些太难背了。”易安歪着小脑袋瓮声瓮气的说道,表现得人畜无害,就像再说我可没骗人哦。
先生看了他一会,还是在心里告诉自己一个五岁的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呢,而且时间还很长,哪怕是将军的儿子也不用在这个年龄就得很优秀。自己只要尽心尽责就可以了对得起自己所读的圣贤书:不误人子弟;当然也要对得起那笔丰厚的报酬,随即一丝不苟的布置了今天的功课,然后礼貌的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