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收二城(2 / 2)
还有青龙白虎军七千士兵,每人每月三百斤,一个月是两百一十万斤军饷硬支出,一年就是两千五百万斤。此外,还有四座城池的官员俸禄,按照后世王朝正常标准,一个县令每年俸禄为一百石,一石一百二十斤就是一万两千斤,这才是九品县令,还不算高官俸禄,还有其他各级官员。
如此说来,这点粮食也就够郯国用上三年。如果算上劳工薪酬,以及新生儿激励计划,估计两年就没了。但是,军队肯定要扩建,官员肯定要扩充,新的厂子肯定要新建,用钱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多。
李昊摇了摇头袋,这是被商城粮油店刺激到了,居然开小差想到了猗蔚。
方便面和老干妈必须兑换,很久没吃到这一口了。
战国时期的饮食真的差,除了五谷就是六畜,还没有什么调味品。唯一的盐巴还是粗盐,食物都带着苦味。
玉米小麦就算了,目前府里不缺粮食。红薯必须兑换,烤红薯那香甜软糯的口感,就算在现代也是美味,更别说这个美食空白的年代了。
李昊喊来诸葛亮和高宠,让忠伯抱了些干柴,几人生着火堆,李昊从篮子里取出几块红薯丢了进去。
这些红薯个头太大了,一个都有两三斤重,为了不引起注意,李昊提前从系统空间取出来放进了篮子里。
“君上,这是何物?”诸葛亮好奇问道。
李昊摇头笑道:“这可是好东西,待会儿你就知道了,现在暂时保密。”
高宠原本不在意,此时也不禁好奇起来。
不大一会儿,一股浓郁的香味就飘了出来。
“咦?什么香味如此浓郁,闻之居然口齿生津。”
李昊开始没反应过来,愣了下不禁暗笑,诸葛亮这货把流口水都能说的这么文雅。
“别急,待会儿更香,这可是天下少有的美味,你们今天有口福了。可惜项羽不在,回头给他留一块。”
为了防止烤焦,李昊不时用棍扒拉一下,眼看火候差不多了,这才灭了火,四人一人一块。
其余三人看着黑乎乎的一块东西,很难想到这东西能吃,有些不敢下嘴,只能眼睁睁看着李昊。
李昊可不管那么多,小心拿起一块,还是被烫的吃呀咧嘴,两只手颠来颠去,适应了温度后,这才撕下一块焦皮。顿时,香气扑鼻,一股金黄色露了出来。
李昊二话不说,张嘴就咬了一口,香甜软糯就是这个味,虽然烫嘴还是忍不住再咬一口。
其他人见李昊吃的香甜,而且这烤红薯的香味,确实让人忍不住流口水,早已迫不及待学着李昊吃了起来。
“呜呜,君上,这是何物,真是太好吃了。”
“是,是啊,真是天下第一美味。”
“君上,老奴还未曾吃过如此香甜可口的东西。”
李昊见诸葛亮三人大快朵颐,在烤红薯面前丝毫不顾形象,不禁擦擦嘴笑道:“此物叫做红薯,怎么样,没有失望吧。”
“君上,此物从何处而来?可能大量种植?”
李昊闻言一愣,吞咽的动作不禁停了下来。
“卧槽,怎么把这茬忘了。尼玛商城误我,差点坏了大事。”
他习惯性把商城买来的东西当成了商品,根本没往种子上想。若不是诸葛亮提了一句,他敢把红薯吃个精光。
红薯种植最简易,切成小块埋土里,随便浇点水,只要两三天就能生根发苗。后面更简单,直接剪苗插土里,随便浇点水就能生根,生命力超级顽强。
别说有一百斤红薯,就算只有两三块都能种出几亩地。如今正值六月,完全不影响秋薯种植。红薯产量超大,根据品种不同,平均亩产五千斤左右,高产更是达到万斤。商城虽然不靠谱,但系统出品必属精品,此红薯品种块大口感好,膳食纤维少,亩产绝对不会低。
“卧槽,最近脑子进水了吗?”
不顾其他,李昊连忙打开商城,把一百斤小麦和玉米全买下来,差点就错过了这两个宝贝。
这个时代的粮食以五谷为主,但小麦和大米产量较少,主要供给士族权贵享用,像贫民百姓还是以黄豆、黑豆、麻等为主食。
小麦产量不高,那是没经过培育,全靠自我演化。系统出品的小麦可不同,产量绝对差不了。这一百斤小麦若当作粮种,最少也能种三亩地。不出两年,小麦就能作为主要农作物,满足全国土地种植。
最关键的是玉米,他这个猪脑子,居然把玉米忽略了。
玉米和红薯一样,全都是明朝时期传入中国。虽然早期中国北方也有野玉米出现,但产量和质量都不如南美洲的品种。而在现代社会,中国十几亿人口,全球八十多亿人,玉米、小米、水稻可是全球三大主食。
一亩地最多需要五斤玉米粮种,一百斤可以种二十亩地。只需要一年,玉米将会成为郯国独有主粮。再加上红薯和小麦,郯国未来根本不用为粮食发愁。
系统出品的玉米产量会少吗?战国亩产粮才有多少,大多人可能不知道,战国亩产粮才两百多斤,一直到两汉产量也没过三百斤,直到明朝才堪堪突破三百斤。而现代培育后的小麦品种,亩产平均都有六百斤,高产更是达到一千一百多斤。玉米产量更高些,平均亩产一千六百斤,高产两千斤。
虽然比不过红薯,但红薯之所以不能成为主食,那是因为红薯蛋白质较低,营养不全面。而且红薯含有大量水分和糖分,不容易保存。另外,红薯淀粉结构较为松散,没有小麦玉米淀粉结构紧密,饱腹感不足,容易饥饿。就算如此,红薯的口感和味道也能作为主要辅食。
郯国一年两季,春种小麦,秋种玉米和红薯。不出几年,百姓吃饭问题不但能够解决,家家户户还会有余粮,生活会越来越富足。只要解决了吃饭问题,人口自然会大爆发。
“君上,可是想到了什么喜事?”诸葛亮见李昊愣在那里,表情变幻不定,神色间却透着兴奋,不禁开口问道。
李昊哈哈大笑道:“喜事,大喜事。孔明,此地事情已了,我们明日就回郯城。”
“君上不去云台山和花果山了?不是还要去考察海港吗?”
“是啊,君上。盐厂和船厂还没去,我们这就回返吗?”
李昊思虑了一番道:“盐厂和船厂正在建造工坊,最少还要两个月才能投入生产。榆城本就有小型船坊,只是扩建而已,有司空马肖盯着没问题。至于茶厂不急,如今还缺少关键一环,往后放放也没什么。港口的事,让苏木先派人考察,正式加封之后,我们再过来。郯城之事紧急,关乎我郯国社稷,时间耽误不得。”
此次行程,他原本已经安排好,只是秋种事大。如今正是六月下旬,播种的最好时候,时间紧任务重,那是一天也耽误不得。
郯城如今热闹非凡,自从有一个退役士兵,将信将疑的拿着退役文书来到县府,居然真兑换到了三百斤粮食,顿时引起了轰动。
随后越来越多的退役士兵前来领粮,当所有人都拿到了粮食,李昊的贤名像暴风一样传了出去。
随着时间推移,李昊在军营所言也被传了出去。有一万多退役士兵推波助澜,根本没用几天,李昊之言已传遍郯国,百姓们都知道了国君李昊,乃是一位关心百姓的仁君、贤君。加上榆城和郯城之前的带薪招工,李昊迅速得到了郯国百姓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