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百年工程(完)(1 / 2)
第235章百年工程(完)
现在施以显接到了一个任务,那就是研究一套甘蔗榨汁的水力机械,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制糖产业发展提供机械支持。
为了保证机械设计的合理简洁好用,施以显专门跑了一趟徐闻,皇家财团在徐闻设置的甘蔗研究基地正在进行甘蔗的育种培育。
如今已经颇有成效,徐闻汉苗杂居,又有土客矛盾,算得上广南东路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然而开发早却没有让这块靠近琼州岛土地上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大概是山高皇帝远的原因,徐闻本地豪强林立,官府想要在徐闻做事首先要经过豪强的点头,不然官府在徐闻寸步难行。
皇家财团在徐闻经营了四五年时间,也只是经营了一块不到两千亩的土地,每年产出的甘蔗除了用于制糖研究之外,剩余的一小部分被皇家财团的海船运到京城,当成水果销售。
如今汴梁的街头便有专门贩卖甘蔗的小贩,汴梁本地的百姓将甘蔗称为甜杆儿。小贩们很懂经营之道,由于这甘蔗是海船从徐闻漂洋过海运输过来,其成本很高。
一根甘蔗就算便宜卖也要卖个五六十文,这样的价格普通百姓哪里买的起,小贩深谙经营之道,他们将甘蔗削成一节节的小段,每段只卖一两文钱。
一些百姓为了给自家的孩子尝个新鲜,也会买上一小段,这样一根甘蔗卖完其实利润要比整根卖还要划算。
这几年,京城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很多当年只能在皇宫大内,达官贵人家里出现的食材,开始出现在了市场上售卖。
比如来自辽东的银耳、松子、榛子,西域的开心果、葡萄干,来自南洋的香料,这些东西虽然价格还不算便宜,但是普通百姓咬咬牙已经能够买上一些。
海贸的兴起,最大的好处是促进了大周国内的商品流通,勋贵们都尝到了海贸的甜头,成了海外贸易最大的支持群体。
这些手里有了钱的勋贵发现种地挣钱的速度实在是太慢,纷纷将钱投入到手工业生产上,他们的家人从海外回来后禀报,海外最受蛮夷欢迎的就是丝绸和瓷器。
这两样东西那都是皇家财团在垄断,每次出海的时候都是分给他们一些配额,勋贵们对此很是不爽,谁都想拿到更多运出去就能稳赚不赔的商品。
因此勋贵们觉得自己也能组织生产,于是乎由勋贵们自己主导的各种民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地。
中原本就多瓷土矿,以前没有多少人惦记这个产业,那是因为这个产业好的匠人都在官窑,差的匠人烧制出来的东西又卖不上价钱,因此民窑并没有发展起来。
如今海贸兴起,只要是瓷器,就没有卖不出的,因此勋贵们纷纷将手里的资金投入到瓷器的生产中。
一时间会烧瓷的匠人成了抢手的匠人,被各大勋贵争相雇佣,在各个瓷土产区立起了磁窑。
瓷器的大量生产带来了一个反面的后果,那就是中原的树木不断被消耗,大有当年盐城煮盐时出现的景象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