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幽默回鹘人(1 / 2)
大宋庆历十一年六月,公文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抵达边关。
同时大宋的战争机器再次启动。
这次大宋用的不再是直接由汴梁把粮草运送到边关的方式,而是采取层层递进。
汴梁会雇佣百姓把粮草运到关中,永兴军路转运司那边则在当地雇佣人手,把存放在永兴军以及秦凤路的存粮运至边关。
大宋是一个非常注重丰年存粮,灾年放粮的国家,每年收上来的粮食都作为新粮填入仓库,旧粮则继续存放。
如果仓库满了,会把三到五年的陈粮放在市面上低价出售,用于做鸡鸭猪牛的饲料,以此完成循环。
为此常平司使成为了一路与安抚使、转运使、提刑官、监察御史平级的高级大员。
这一点其实历代王朝都有沿用,甚至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只是大宋因占城稻而出现第一次粮食革命,生产力爆发性提升而做得相当好。
这使得宋朝虽为历代起义次数最多的王朝。却在规模和集中爆发次数上,都不如排名第二的清朝那么大。
就在于即便地方上有灾情,通过仓库放粮,也能迅速解决。
不过陕西路的秦凤路、永兴军路却没有多少粮食储存,因为这里本身就人少,又要时常供应给边军,因此存粮不是很多。
历史上宋夏交战,边区和汴梁的粮价暴涨,就在于边区的存粮用尽,需要大量从汴梁运到西北边关。
如今的情况倒没有那么糟糕,灭夏战争很快,加上生产力再次提升,粮价低廉,在灭夏战争时期,朝廷就运送了大批粮草至西北存储起来。
这次要进攻高昌,离得实在是太过遥远,如果直接从汴梁运粮过去,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
为此赵骏想到了一个妙计。
那就是由朝廷招募流民,为国家押运粮草送到关中,如果流民愿意留在关中,就给予他们田地和生产资料,帮助他们开垦农田。
如此一来,即能解决汴梁这些年日益增长的人口,以及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工作而产生的治安问题。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关中目前存在的地广人稀,渺无人烟的尴尬情况。
当然。
这项政策肯定不能完全解决关中人少的窘境。
因为关中的问题是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无法耕作、自然灾害频发等现状。
需要改变的不是人少,是恢复生态。
但要想恢复生态,也需要人为的帮助,广种树木,多修缮河流之类。否则依靠自然变化,怕是得经年累月,旷日持久。
所以必要的迁徙还是要有。
很快到了八月份,大批粮食就运到了关中,送到了陕西两路各县仓库存储起来。
而各县的仓库存粮则由当地县衙抽调民力,帮忙运送到边境。
八月九日,已是中秋。
辽阔西北大戈壁上,一支庞大的队伍正在徐徐前行,身后的人群或是骑骆驼,或是骑战马,排列出蜿蜒的长蛇。
狄青骑在马背上,他的马腹有一个筒子,里面装着很多地图,旁边几名随从的马腹则装着大量的水壶,戈壁上水比钱重要。
“相公,前方就是玉门关,那里目前就只有沙洲指挥卫队安置在那里的一支小队,出了玉门关后,就是西域了。”
曹贤惠单手搭凉棚,借着中午的烈阳,对照着周边戈壁看后,最后指着西北方向道:“那边应该有一条河流,是远处天山余脉戈壁里流出来的河水。”
“嗯,传令,去前面的河边休息,生火煮水,让每一個士兵和辅兵把水壶打满,哪怕是满的,也给我喝干净再装一壶。”
狄青下令道。
这里已经是西域边缘,可不是后世那个玉门市,而是敦煌市西北方向的古玉门关遗址一带。
可以说出了玉门关,离他们最近的西州回鹘城池伊州,也就是后世新疆哈密市,都有三百多公里的直线距离。
这就意味着他们将要渡过的是一片长达三四百公里的无人荒漠戈壁,如果不能准确地找到水源,那么对于大军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命令下达之后,后方庞大的继续前行,没过多久远远地在戈壁滩上就看到了一条小河。
这条河与其说是河,不如说是小溪。
作为后世疏勒河的一条支流,这里供应着玉门关基本生活用水,日久已经是秋季,水流量已经很小。
大军陆续来到河边汲水,仅仅过了半天功夫,人喝马喂,下游就差不多枯竭。
到傍晚时分,大军总算是休整得差不多,入驻玉门关外。
此番狄青带了整整十二万人。
其中战兵约有两万,其余十万人,都是征召的民夫和厢军。
为此朝廷大出血。
汉武帝灭匈奴,出动大军二十万,而随军押运粮草的民夫和辅兵则有五十万,总人数达到了七十万,这才出塞灭匈奴。
唐太宗灭突厥,出动大军十万,随军的民夫达到三十万,史料记载“运十耗八”,可见后勤压力之大。
而且最重要的是刘彻和李世民是不给工资的,这叫服徭役,朝廷最多管你两顿饭而已。
大宋则是除了管饭以外,还有补贴和工资,属于雇佣性质。
因而这一趟可就不止是浪费粮食,国库还得出一大笔钱,可以说光打这一仗,朝廷就得花数百万贯,颇有些得不偿失。
但也没有办法。
如果赵骏不急于灭高昌,完全可以再等个十几年,等火车修到敦煌,灭高昌就是轻而易举,完全不用消耗那么大的国力。
可那样的话,就会影响到其它布局。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考虑长远利益,早点在西域推广棉花,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及国民御寒能力提升的情况下,也只能如此。
翌日,将士们出玉门关,推着辎重车辆,艰难地迈入了大荒漠戈壁,绕过天山余脉,在诸多向导的带领下,向着远方而去。
大概过了十余天,宋军以每日五十里的速度徐徐前行,穿过荒凉的沙漠,也走过成片的戈壁滩,即将抵达伊州。
不过他们的行踪并没有得到保密,那么多军队出行,不可能做到轻松隐瞒敌人。
最重要的是他们走的是西域自古以来人们常走的道路,这条道路沿途一路有不少西域商人和游牧牧民往来,隔着很远的距离,很容易发现他们的行踪。
所以几乎是在宋军还未抵达伊州之前,高昌王阿启伏罗就已经得到了宋军出行的消息,甚至侦察的士兵还摸清楚了宋军的数量。
这确实很好摸清楚。
戈壁摊上一望无际,宋军的军服又特别有辨识度,那鲜丽的大红色生怕人们不知道这是成群结队的宋军。
除了两万左右穿着军服的士兵以外,其余人就都是各色普通服饰如百姓一样的民夫辅兵。
因此有经验的侦察兵一眼就能看出来,宋军的真正兵力其实只有两万。
“两万?”
高昌国内,皇宫当中,阿启伏罗得知宋军只派了区区两万人马来,大笑道:“宋人真是傲慢,居然想只派两万人就来进攻我们。”
听到宋军来得不多,几名大臣也松了一口气,大臣胡咄葛说道:“国王陛下,这可能是宋军的先头部队,他们在向我们释放善意,或许我们可以派人与他们和谈。”
“善意?释放什么善意?”
阿启伏罗很是纳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