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考核(2 / 2)
对于时策他们未必多懂,毕竟一方面年纪小,另一方面就是没有接触过太多的朝政,所以现在也确实有那么一些把握不住。但是他们还是有些读书的天分,生在帝王家的,哪怕是不太接触朝政,可是耳濡目染也是知道一些事情的。
朱允炆有些拿不准主意,小声问道,“高炽,你以为该选出几人时策递与皇兄?”
比朱允炆小了一岁、和朱允熥同年的小胖墩立刻说道,“皇兄喜时策、不喜空谈,俺觉得许观、张显宗、黄仲声的时策做的不俗。”
朱允炆就想了想,有些不太满意的说道,“皇兄以北地民心为题,许观所奏是‘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俺觉得这人不遵皇兄旨意,这人怕是恃才傲物!”
朱高炽就不这么认为了,他反驳说道,“其人也算是言之有理,俺大明驱除鞑虏方能光复汉家社稷。外敌不能入侵,百姓自然安居乐业。”
朱允炆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随后又说道,“陈瑛如何?”
仔细看着陈瑛的文章,朱高炽觉得这人的书法确实是一等一的,让人看了就新生好感。而陈瑛的文章也是有理有据,似乎非常的有说服力。
想了想,朱高炽说道,“这些也都是国子监的学子,当举荐到皇兄跟前。”
其实明年就是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这一次能够随驾的也都是一些国子监的佼佼者。对于这些人来说,金榜题名自然是最风光不过了。
只不过不要说大明朝开国之前的事情了,就算是开国之后,也经常出现一些国子监的学子被皇帝赏识得以赐官。也就是说金榜题名,这不是唯一的入仕的途径。
这也是一众学子卖力表现的机会,金榜题名自然是好,只是谁又能保证肯定可以通过会试、殿试呢。再者就是现在就能给皇太孙留下深刻印象,说不定就能得到一官半职,或者是被重用。
再不济,留下了好印象之后,以后一旦入仕,说不定就可以仕途顺遂许多!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这也是一个普遍的观点,别看老朱最初打天下的时候那些读书人看不上他,只是此一时彼一时。
如果老朱只是一个割据应天府地区的军阀,那么一些读书人确实有资格看不上他。但是当老朱成为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已经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自然也就意味着读书人找到了他们的君主。
除了一些元朝的遗老遗少,现在这些读书人都知道他们的皇帝是谁。现在也都明白报效朝廷,那也就是在为朱明社稷而努力。
作为朱家第三代当中读书的佼佼者,朱允炆和朱高炽其实也是在努力的表现着。一个是郡王,一个是燕王世子,不出意外以后都是可以成为藩王的。
他们的日子能不能过得更安生,实际上这些也都是需要看他们皇兄的。
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努力成为皇兄值得信任的藩王,这自然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了。
两个人现在也算是主持着这一次对士子的初评,这自然也算得上责任重大。倒不是说他们有资格接触朝堂,或者成为这些士子的伯乐。
不过真的要是挑选出来了一些可造之材,如果真的为朝廷找到了一两个栋梁,那也是大功一件。到那时必然可以在皇兄那里得到肯定,说不定皇祖父、父王那里也能得到赏赐。
这样的机会非常难得,自然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加的慎重,毕竟以他们的身份来说,能够接触到这样的事情机会少之又少,也不会给他们更多展示才学的机会。
两个人仔细商讨一番,将所认为佼佼者的时策递给朱雄英。
朱雄英仔细看着,许观和张显宗难分伯仲,这倒是有些真才学。而陈瑛的时策看起来也不错,看起来也是对于政事有些想法,只不过稍微有点稚嫩。
其实这也是一些学子的通病,现在到底还是没经历过一些事情,稚嫩一点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看着时策,朱雄英觉得比较满意,尤其是陈瑛的一些观点更是契合朱雄英的观念。
陈瑛,应该是第一。
陈瑛?
那个害死梅殷、朱棣手里最擅长弹劾逼死文武的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