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有机可乘(1 / 2)
第114章有机可乘
长城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的象征,这个纵观历史的重大防御工程,实际上从西周就开始了。而后世认知的长城,绝大多数也都是在明朝时期修建的。
老朱在攻克北平后,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退到塞外,其继承者仍自称大元皇帝,与明王朝分庭抗礼,经常骚扰明的边境。
其实大明也开始修筑长城,只是谈不上多么的兴师动众,毕竟现在大明朝实力强大。
大明虽仍很重视北方边地的防务,但仅是加强边将出卫巡逻而已,并无需大筑长城。
历史上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那是在土木堡之变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这才使得大明朝不断的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
在这一次朱雄英率大军出征之前,老朱也曾经五次派兵北伐。
大明国势比较强盛,在内蒙地区控制了许多军事据点。所以以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为重要据点,在漠南借地利屯田牧马助军资,以图反攻岭北继承元朝这个仅存的行省。
毕竟现在这是大明朝对峙漠北的第一道防线,这三个重镇都在河套北岸与漠南草原,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地势直,则近而易守,再加上诸多卫所都远在长城以北,所以大明处在战略主动权。
大明现在有着战略主动权,漠南基本上无王庭。但是历史上朱棣以及朱瞻基先后将开平卫内迁,也彻底让大明朝将战略主动权让出。
不要以为只是朱瞻基才将开平卫内迁,朱棣时候就开始调整北方卫所,不再派兵长期驻守开平城。而朱高炽再迁,以至于到了朱瞻基直接放弃开平卫,确立了以宣府为对北的防卫中心,使得大明彻底放弃了对北方的主动权,以至于留下诸多隐患。
朱雄英骑在马背上,看着大军缓缓越过长城,心中嗤笑,“好圣孙!”
好圣孙,放弃了北边的开平卫等重要据点。南边放弃了安南,使得大明彻底失去了进入中南南岛的机会。
不过也不对,安南那地方实际上是朱棣时期打下来的,朱瞻基只是放弃了他爷爷打下来的地方。似乎这么一来,好像也是说得过去了。
只是现在朱雄英似乎不需要考虑那些事情了,就算是有朝一日朱棣做梦,也不敢梦到老朱将大圭赐给他的孙子。毕竟那代表着权力的大圭,说不定大侄子现在就经常拿着把玩呢。
“要是选择北平的话,不是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骑在高头大马上,朱雄英忍不住想到,“按照祖父设计的北边的边防结构,开平卫等是第一道防线,诸位叔父领兵驻守塞外是第二道防线,长城才是第三道防线而已。”
朱雄英继续想到,“未来一两百年,甚至三四百年,最大的威胁其实还是来自北方,而不是来自海上。如果能够拿下安南,也算是有一个进入马六甲的前进基地。”
不过一想这些,朱雄英也忍不住自嘲一笑。
以后的人都知道中南半岛土地肥沃、水稻丰富,可是现如今那还是比较蛮荒的地方。历史上的朱瞻基放弃安南,就是因为发现经历了二十年的努力,经略安南已经无比吃力了,那几乎是一个填不满的黑洞。
北上,这是必须的,应天府不适合成为都城。现在也不需要考虑四五百年之后的事情,现阶段需要考虑的是当务之急,是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必须要考虑的来自北边的威胁。
更何况就算是想着海洋文明,也可以考虑将天津那些地方发展起来。
一旦迁都北平这样的地方,势必需要从南方大量的漕运、海运,天津这样的门户之地就自然而然的受到重视,也会慢慢的发展起来。
只是迁都北平的话,应天府这样的地方就难说了。毕竟现在的江南之地,也是不折不扣的财税重地,是大明朝的主要粮仓。
越想这些,朱雄英越头疼,因为想要选择一个完美的都城就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利大于弊,不可能真的是面面俱到的,那不现实。
就在朱雄英还在思考这些的时候,朱棣骑着马兴高采烈的率领大军前进。以前最多也就是巡边,但是这一次他率领前军,他也有机会成为这一次北伐的真正先锋。
这才是他的梦想,他期待着能够建立军功、征讨蒙元。至于是不是大侄儿想着让他成为前锋的‘恶趣味’,朱棣根本就不在意。
甚至如果大侄儿让他当先锋,成为征虏大将军,朱棣也只会感觉到骄傲和开心。那说明大侄儿对他的信任,那证明了燕王的军功。
就在朱棣率领大军前进的时候,哨骑忽然来报,“燕王殿下,永昌侯帅骑兵三千前来接应。”
朱棣愣了一下,心里本来也是有着那么一些嗤之以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