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人总是被困于年少时不可得之物8(1 / 2)
“她们倒是有点嗓音天赋,但缺乏技巧,就这两首歌,反复练习,估计至少得一个月。”
两个小时后,张火根的评价让三人脸红,范式无所谓,“麻烦张老师,那我就聘请您一个月,之后的mv由鲁总来做。”
“呵呵,范总豪气。”
豪不豪气也就那样,哥这是做广告,拉圈子,捧人是捎带的捎带。
工作日,有工作的人很忙。范式同时也在学生圈,寒假时间,身边一部分人又闲的很,安顿完三个人,回到写字楼与牟秋明专心搞起了网站上线的事。
网站对专业人士来说不难,难的是算法,二百多人,近百个专业的人员,得把所有的选型手册、设备规格,从原始公式开始做成程序,工作枯燥乏味,海量的数据处理。
牟秋明对他们只要求工作进度,没有工作时间安排,白天经常能听到休息室的呼噜声,晚上又是通宵达旦的键盘声。
一周后范式终于通过王校长联系上了科学院和工业领导,mv其实是工科的艰苦奋斗纪录片,唱歌的两人只有录音室的短暂镜头。
领导对他的想法大加赞赏,还支持了一点宣传经费,影视公司派出十几组人员,到各处取景,并到档案馆调取影像资料,争取完美展现一群人的孤勇奋斗史。
工科之家的背景词是,大国工匠,大国基建,工科人永远在路上。
枯燥一段时间,开学了。
范式立刻离开写字楼,屁颠屁颠参加机器人团队。
作为工科圈内盛事,高中几乎每周守着电视,观看国外机器人大赛录像,说不出好在哪里,就是兴奋。
男人理解男人,若论年少不可得之物,这玩意绝对高高在上。
可惜,工大的实验室偏向于…呃,不公布。
梦中的书呆子,大一大二没资格参加,大三大四研究工程装备课题,毕业后直接与梦想绝缘。
国内的机器人大赛由自动化学会举办,去年刚完成第一届。工大的机器人团队自然由自动化院负责,董老师正是专业负责人,这里的工作占他工作量的一半,对范式这个…财主,可是期盼已久。
综合信息技术、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理论、传感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机器人技术,涉及机器人学、机电一体化、单片机、图像处理与图像识别、知识工程等。
这才是范式期盼已久的圈子,虽然工大这个圈子相对有点封闭,咱给他打开不就行了。
机器人团队不在实验室,他们只做项目外围测试,但也与其他学生会组织不同,在教工楼顶层,占据着一个闲置的活动室。
范式一进门,五十多个同学门口哗哗哗鼓掌,都是将来的牛人,研究生占多数,大三大四占4%,将来基本也是研究生,大一只有他这一根独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