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掮客的嘴皮子(2 / 2)
矿山行业本身落后与其他制造业,机械化的前提,简单采购投入装备并不能实现。所以,诸位前辈缺的是人,大量的、海量的机械电气技术员和工程师。
我听说很多民营企业与专业院校签订了校聘协议,从人性角度分析,这是望梅止渴,小企业没实力与大企公开竞争人才。
听说有的老板,直接与上大专院校的学生签订定向协议,企业负责缴费,他们只负责学。
我想,还是人性问题,这种方式,慈善大于实效。何况他们要三年学习、实践三年,等他们合格,最快六年过去了,差距越拉越大,诸位前辈企业怎么在市场竞争?”
从不屑一顾到认真倾听,四人很吃惊,三人完全懵逼。
当然不是吃惊于范式的分析,这些问题自家事自家知,吃惊的是一个从未接触企业的高考生,把他们经营的难题,一击而中。
三人看向季父,老头一摊手,“我肯定没说过,我自己都搞不明白。”
李国昌突然叭叭拍手,“有意思,谁告诉你这些的暂且不说,这可不值得叔叔我出钱。”
范式依然很客气,“李叔,我的专业是电气自动化,虽然没有开始学具体技术,但事物的本质一样,装备原理相同,您也可以理解为我学的是机电专业,没人告诉我这些,从别人零零散散的话语中、报纸电视的新闻中猜出来的。”
“猜!?”
就知道你会想歪了。
“您别误会,我不是学术型专业,是应用工程,只要是设备,我都能给您点建议。”
“是嘛,哈哈,还是全能人才。”
等他笑完,范式才接着道,“李叔,您又误会了。我是搞技术的,玩的是实操和逻辑,用不着和您吹嘘。”
老头此时插嘴,“算盘,太无礼了,年轻人…”
李国昌和杨昌隆同时伸手制止季父的话,眼神一动不动盯着范式,“咱还是说说人的问题。对于设备,你说的再专业,哥几个也不懂。”
范式内心腹诽一句:土包子,嘴上接茬一点不慢。
“设备问题就是人才问题。生意嘛,不能一棵上吊死。小子斗胆猜一猜,昌盛现在大概采用的办法是找技术服务公司培训现有工人,再与设备供应商签订维保售后协议。同时有可能是向成熟大矿急聘退休人才,或者外包开采队伍,让出一部分利润,让包工队来解决技术人员问题。”
四人这次真的来了兴趣,他们商讨两年,考察一年,这个年轻人三言两语全说中了,不得不认真对待。
“好,我为刚才的轻视道歉。范式是吧?你有什么建议?洗耳恭听,若…若有助力,我做主聘你做昌盛技术顾问。”
范式微微一笑,充满自信,“李总,咱们进入主题,说建议前,我得先告诉您,目前这些办法,一个也不能用,治标不治本不说,将来全是天坑,会拖死一个企业。”
李家兄弟表示他们在认真听,老头也饶有兴趣看着这位熟悉的书呆子。
“首先否定高薪聘请大矿技术人员,他们面临的问题与昌盛一样,机械化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同样叫开采设备,内核是两种东西,到现在更是三五年一代。
聘请老员工,不说效果如何,他们只是比新员工更快入手而已…但是,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呢?这是极其短视的人才储备行为,不是一个企业长久生存之道。
至于外包工队,长久来看,比招聘老员工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急于求成,赚走了本该属于安全的一部分利润。
与厂家签订维保协议,是被动的销售捆绑,设备天天有问题,厂家会驻地吗?即使能,又是一个开支,如果不能,那完蛋了,最快也得一天才到现场,加上处理故障时间,停机一秒都是巨大的损失。
我猜,这些问题有人也提过,昌盛一定权衡过利弊,大概以为自己财大气粗,不需要。
现在这样选择,就是给以后的企业挖坑,天下行业都在波动中前进,传统能源企业,不可能一路飞扬。
十年,考验的是一个企业的内功,这些解决办法,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那就是昌盛为所属矿山采购了大量的设备。
一套按照三千万计算,每个矿井一套工作、一套备用,加上一套检修。诸位前辈控股六座,那就是十八套、近六亿。
其实还不止于此,开采运输一体而动,开采机械化,掘进必然机械化,整个运输系统能力也得跟上,大概又得六亿元。
昌盛和杨叔的公司估值多少?我听说全部十几e?设备采购占到资产八成,这是梭哈式竞争,商场大忌。
五年后这些设备就会磨损淘汰,再来一次采购??您想一想,到时候,海量的采掘机械因维护不善、使用不善,堆满贵公司,除了卖废铁,别无他去。
五年,十二亿,机械化即使能回本,恐怕连一批成熟的员工都没有培养出来,还有贷款利息呢。
这种违反商业逻辑的活动,绝对不可能正常回本,除非不走寻常路。”
范式说的口干舌燥,停顿一会,趁他们陷入沉思,朝一旁的三人得意挤眼。
吹嘛,别说四个,四百个也撑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