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谁知道契约上写了啥(1 / 2)
贴出去优惠券,就能广而告之?想得太美了!
这是明朝时期的中国,不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此时的文盲率超过90%,光贴出去有个屁用!这又不是官府榜文,会有识字的人免费读给老百姓听。
高希让张掌柜找人依葫芦画瓢,大约抄了几十张像官府榜文大小的优惠券。
让店里的伙计,分别去四个城门附近,以及镇上各主要街巷道口张贴。哪里人多,往哪里贴!
用现在互联网时代的话说,这就是占好“坑位”,让自己尽可能获得“大流量”,提升曝光率。
每个伙计贴完之后,不是就完事儿了,还要站在优惠券旁大声反复读诵。因为大多数人不识字,必须读出来,让过路的人、爱轧闹忙(看热闹)的人听到,这叫提升用户体验。
刚开始听者寥寥,人们只是觉得这事儿新鲜。
慢慢地,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谁会拒绝又好又便宜的东西呢?于是,停留率和停留时长也上来了。
再后来,开始有人索要优惠券了,伙计就给他一张。不错,收藏率也上升了。
你看,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也并不算高明。停留、转发、收藏这类操作,古人早就在玩了。
不识字的平头百姓听了伙计们的读诵,将信将疑。
有人问正在大声读诵的伙计:“兀那小哥,这事可是真的,怕不是假的吧?你这么卖东西,买卖还不得垮了啊!”
几天下来,小官镇上人尽皆知锦绣布行要在十五赶集那天,以“作死的低价”出售青布衫裤。
包括李记布庄在内的各大小布行、布庄的老板、掌柜们,都在心里幸灾乐祸:什么代销合作,预付定金,这下好了吧,快撑不下去了,要倒了吧?活该!
但贩夫、走卒、脚夫、走方郎中,各行各业做工的汉子,乃至普通家里有后生长大,要外出觅活的、等着见工的,都奔走相告这个好消息。
一时之间,锦绣布行的优惠券、青布衫裤的超低价,和各种负面小道消息夹杂在一起,充斥了小官镇上的各个酒肆茶坊。
这则消息又迅速被来往的客商、进城办事的小民口口相传,不断“转发、再转发”,散播到四邻八乡,甚至连邻近的平湖、南桥、朱泾、柘林等地也有人听说了。
越到后来,抢着揭优惠券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各家的妇人,都不时去四个城门口及各主要街巷道口转悠,见有漏网的优惠券,就直接冲上去揭下,叠得好好地藏起来,就等着十五那天去锦绣布行薅羊毛。
原价一百文的衫裤,只卖十九文,拿着优惠券去还能减一文。这样的便宜不占,猪头三!
几天来,锦绣布庄贴出去多少优惠券,就被人揭去多少优惠券。
到临近赶集的日子,已经有人等不及了,直接找上锦绣布行,索要优惠券。
不光贩夫走卒、厨娘仆佣,后来连一些大户人家也坐不住了,派出管事的,直接登门来索要优惠券。
以一斤二两米的低价,得一身簇新的衫裤,谁不想要!
大户人家怎么了?大户人家也没有余粮啊!
家里的长随、车夫、杂役人等,哪个都要穿衣服,大户人家也要节约开支,也要计算着过日子。
民情绪高涨,锦绣布行发出去的优惠券远远超过一百张。
优惠券如此火爆,让张掌柜小心脏乱跳,始料未及之下不知所措,派了伙计快马加鞭跑去丁家村问高希怎么办?
高希就回了一个字:发!
张掌柜一咬牙、一跺脚:好,那就发,反正已经上了贼船。
好嘛,纸都写没了。
张掌柜只能临时让伙计去买大红纸回来,继续抄写优惠券。
店里但凡认一两个大字的伙计,全都临时派去加班加点抄优惠券,手都快写断了,叫苦不迭。
到后来,为省事,也不用大纸了,就在一张裁切整齐的纸上,直接写上“凭此券本月十五日购买青布衫裤可享十九文优惠价,且再减壹文,锦绣布行”,再盖上柜上的大红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