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观音妙阁(2 / 2)
话说孙权在武昌称帝后,又有一个谜之操作。
孙权先将建业的有钱富户都迁来武昌,九月又迁都建业,由陆逊陪着太子孙登留守武昌,武昌成为吴国的陪都。
公元238年,民间称传武昌有麒麟现身,一时朝野轰动。
公元265年九月,吴国的末帝孙皓,接受朝中官员的建议,将吴国的都城由建业迁都回武昌,但是次年十二月,又再将都城迁回建业。
坊间称,孙权离开了龙蟠凤踞之地,也就失去了一统中原的资格。
吴国建国仅52年,到了公元280年三月,西晋之龙骧将军王濬率巴蜀之军攻克武昌,随后进逼建业,吴国亡,三国归晋。
孙权称帝的“武昌”,又非现代之武昌!
现代的武昌,是武汉市三个重镇之一,另外两个是汉口、汉阳。
为了识别,史称孙权称帝的“武昌”为古武昌。
明代的古武昌,就是现代的湖北省鄂州市。
古武昌本来叫作鄂城,隶属咸宁,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时,人们将鄂城与黄冈县黄州镇合并,变成鄂州市。
言归正传。
我们站在船楼上,远远在看到前方江心有一块巨大的礁石,上有一座黛瓦白墙、重檐飞楹的楼阁,这就是现代的网红主角:“万里长江第一阁”的观音阁。
当船靠近经过观音阁时,我们看到这座江南经典建筑式的楼阁,以红石青砖砌就,坐东朝西,逆水而立。
我们的船逆水而上,经过观音阁时,看见观音阁的正面,门壁上镌有”观音阁”三个大字。
我告诉身边的凌轩和萧遥剑说:观音阁下边的礁石叫作“龙蟠矶”,当初孙权定都武昌前,偶然经过此地,亲眼目睹城东的虎头山上有凤凰飞临,龙蟠矶上则有黄龙盘绕。龙凤呈祥,有帝王之祥兆;所以孙权决定在武昌建都称帝,并将年号改为黄龙。从此,东吴的年号就是“黄龙”。
萧遥剑问我说:你刚才说观音阁会随江水浮沉,为什么呢?
我说:传说在观音阁下压着一只神鳌,有它的背负,观音阁随潮涨落,永不沉没。
观音阁,始建元代,直到700多年后的现代,仍屹立在长江江心。
事实上,观音阁是木框架结构建筑,阁外有如船舷样的弧形石墙,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
每年长江进入汛潮,江水漫浸楼阁,有时只剩高层窗口,有时只剩那檐牙、龙吻、中亭在长江水之中。
汛期过后,水落石出,观音阁又横空出世,威镇江心。
我们经过这里时,只见江水湍急,船夫们都在岗位上忙碌。
现代的鄂州段长江,最窄处江面仅870米,最宽则达8000米,窄宽相间,水流湍急。
水流湍急的地方,容易出翻船事故,人们为祈福,多修建庙宇。
例如在鄱阳湖时,经过的“中国百慕大”老爷庙水域,在北岸就修建了老爷庙。
说也奇怪,自从庙宇建起来后,香火越旺,该地发生的事故就越少。
究其原因,是因为修建庙宇本身,就起到警示作用:这里危险,要小心;另外也能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到了这里要有敬畏心。
观音阁虽是佛教庙名,却是集儒、释、道三教一体建筑,在长江中也是仅此一处。
“万里长江第一阁”的观音阁,立在湍急江心的礁石上,除了提示人们路过此地要小心外,还有一个如灯塔一样的作用。
有诗为证:
峭壁起江心,层台水面浮。
岂堪龙久卧,但见石长留。
云影轻帆处,桡声夜渡头。
问津何处是,一柱砥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