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三章 方向之争(1 / 2)
因为曹丕病危这事儿,张溪被诸葛亮一纸密令,召回了成都议事。
这几年,天下局势实在是变化的太快,各方势力都不太稳定,诸葛亮也觉得这事儿处理起来,非常的麻烦。
前脚刚刚跟东吴翻脸,邓芝出使东吴后,虽然缓和了一些跟东吴的关系,但双方在荆州的兵力部署依然是对峙状态,东吴方面并没有给大汉任何合理的解释。
孙权很不要脸的再次提起当年刘备入川前和东吴的约定,说如今大汉既然已经夺取了关中,那就该遵照约定,把荆州交给东吴。
因此,这次孙权出兵,不过是寻求用自己的方式来获得荆州而已。
当场给邓芝气的,差点没忍住直接破口大骂。
合着中间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又是湘水划界,又是背刺不成后重订盟约的,你全都当不存在是吧?!
真的,如果邓芝不是为了缓和跟东吴的关系而来的,他真的就该指着孙权的鼻子开骂了。
好在邓芝多少知道点自己的责任,一番不失礼节的据理力争后,孙权多少缓和了一点态度,但对于自己背盟,不宣而战进攻荆州的事儿,依然不做任何松口。
不仅不松口,他还继续往长沙和柴桑屯兵,似乎要做出一副再次进攻的架势。
这要是一般人,说不定也就被孙权骗了,但邓芝不仅是口才了得的文官,他也是上过战场厮杀,制定过军中谋略的武将,这点小计策岂能看不穿?!
明显的虚张声势而已如今荆州的兵力调整已经到位,各地都加强了兵力部署,甚至陈到的一万北军就一直驻扎在武陵,孙权真要增兵对峙,打一场大战,那他一开始就不该选择退兵。
说到底,就是孙权如今要在大汉面前展现出强势的一面,以此来抵消他背盟偷袭不成后,在道理上的弱势。
邓芝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毕竟他不是为了加深两国矛盾来的,多少得委婉一点。
实话实说,邓芝也没想到,这趟东吴之行,会如此的别扭和难受。
在邓芝的设想里,自己来到东吴这里,一番斥责引起东吴理亏,然后自己稍微转换一下口风,表达一下大汉对国贼的定义。
国贼为曹魏,不是东吴,虽然东吴屡次背盟,但大汉可以大度不予计较,只需要巴拉巴拉之类的条件,然后跟东吴讨价还价就是了。
可邓芝是真的没想到,东吴这边虽然对自己的态度软化了不少,也在自己据理力争后按照正常使节的礼仪招待了自己,但对于这次进攻荆州,东吴咬死了不认错,非要拿当初只是口头约定的所谓昭烈帝遗言说事儿,逼得邓芝一点办法都没有。
连个道歉都没有,还怎么谈后面的各种条件?!
邓芝也不可能代表大汉默认这事儿的真实性,就算要跟东吴重新维护关系,也不是这么个让步法的。
因此,邓芝在东吴带了一个月,最终除了受到东吴君臣的以礼相待外,毫无收获的回到了成都,也因此,荆州之地,如今依然是战备状态。
诸葛亮对这事儿,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暂时这么僵持着。
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荆州方面,荆北要面临曹魏的宛城,许昌等地的威胁,南面要防备江东对荆南二郡,乃至对江夏,江陵的觊觎,长久战备,总不是什么好事儿。
可如今,事情的转机出现了曹丕病重?!
曹丕要如果只是一般的小病,洛阳细作再怎么神通广大,也无法探查到任何消息的能让细作直接查探到的消息,肯定不属于那种机密的消息。
也就是说,曹丕病重这件事,在洛阳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换句话说,曹丕这次的病重,是很有可能拖不过去的那种病重。
一旦曹丕真的死了,那么至少荆北和关中的压力能减轻不少,而到了那个时候,东吴的孙权还会不会跟现在这样嘴硬不认怂,也就不好说了。
万事未雨绸缪,诸葛亮因此紧急调张溪,赵云回成都,商议接下来的国政变化。
毕竟,从凉州和雍州回成都,还是要一定的时间的。
等到张溪和赵云接到消息,做好各自州郡的安排,动身返回成都时,曹丕在洛阳病故,曹魏新君曹叡的消息,也已经通过洛阳的细作通道,传回了成都。
现在好了,正好赶上,就一起讨论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应对吧。
到底是趁着曹丕新丧,曹魏“无主”的功夫,出兵进攻中原,还是稍微等上一段时间,等自家这边能缓过气来,再发动大规模作战。
这两种想法,其实如今成都群臣内部,争论的也非常的激烈。
以张飞为首的武将派,是支持立刻出兵,收复中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