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九章 郭淮的后手(2 / 2)
不管总兵力是多是少,只要在关键位置能造成局部的兵力优势,一举击破敌军,就很有可能造成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以少胜多也不是不可能。
前期张溪的用兵,就是把突破点放在了前军争夺上,不管是抢攻也好,三路并进也好,都是为了营造在前军的局部兵力优势。
一旦能获得成功,击穿文钦的前军,攻击郭淮中军,就可以一战而定。
但之后,张溪的应对,多少有些不如郭淮。
郭淮的后手,同样是制造局部兵力优势,他采用的是两翼迂回突击的方式,一旦让他领兵靠近张溪的中军,瞬间就能造成三比一的兵力对比。
而张溪方面,几次调整下来,左路的冯习领兵回援,阻挡毌丘俭,但兵力比是三百对两百,前军陈式,张南和敌军文钦的兵力比,是六百对五百虽然确实占据优势,但这些优势,并不足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决定性的效果。
因此,一旦张溪的一百中军士卒挡不住郭淮三百士卒的冲击,立刻就会面临全军溃退的结果。
郭淮这一手局部兵力优势的创造,显然是比张溪更加优秀。
战局到了现在的时刻,已经从张溪局面占优,变成了郭淮局面占优了。
别说诸葛亮这么觉得,就是郭淮,也是同样的感受老子三百人打你一百人,这要是都不能赢,那真就回营穿女装算了。
郭淮信心满满的率军队张溪的中军发动迂回突击,在没有任何士卒骚扰拖延的情况下,只花了一刻钟左右的时间,就从侧翼迂回绕道过来,跟张溪率领的一百中军交上了手。
但,郭淮预料中的轻松击溃敌军并没有出现。
这确实让郭淮感到相当的意外。
三比一的兵力对比,人数也只是三百对一百人这点人数,根本不可能存在多长时间的来回拉锯才对。
这不是比例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数的问题。
在同等状况下,哪怕是战损比是一比一,吃亏的还是张溪军才对。
郭淮军伤亡五十人,他还有两百五十人,而张溪军一旦伤亡五十人,就只剩下五十人了不说五比一的军力比,伤亡过半,肯定会导致全军溃散的。
按照郭淮的预计,两军交战的第一波冲击,怎么也会造成敌军至少二三十人的伤亡,之后再交战个一刻钟之后,张溪军就该全军败退了才对。
可实际的情况,却跟郭淮想的不太一样。
两军交战的第一波冲击,确实给张溪军造成了一波比较大的伤亡,但并没有二三十人的伤亡,充其量不过是十几个士卒的伤亡而已。
毕竟,张溪军承受冲击的第一批排头兵,是长盾兵没啥攻击力,但守备能力极强的兵种。
倒是郭淮的军卒方面,第一波冲击确实伤亡了二三十人都是被躲在长牌兵后面的长枪兵给捅的。
而之后的交战过程,更是让郭淮有点傻眼看来看去,怎么还是自家的士卒,伤亡率要高那么一点?!
这个郭淮是真的不能理解了。
这次双方约战,肯定是挑选军中精锐,这点郭淮是有心里准备的,而且从场面上来看,双方的千人阵型,披甲率都差不多,这个郭淮也是有心理预期的。
但我的士卒可有至少一半的青州兵出身的老卒啊,剩下的一半也是跟随自己从凉州杀到关中的百战老兵!!!
凭什么你蜀贼的士卒,能跟这些百战老兵对攻,还能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打出更加优秀的伤亡比?!
这个郭淮是真的不能接受,有点突破自己三观的感觉。
事实上,论作战经验和士卒的个人素质,大汉的士卒确实还比不上郭淮带来的精锐魏军,但大汉的士卒,也有他们的优势。
张溪带的这支军队,是张飞亲手训练了很久的鸳鸯阵士卒,而鸳鸯阵士卒精通多兵种联合作战的要义,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能发挥战阵的最大威力。
曹军的精锐虽然也有一些联合作战的概念,但大多还是依靠武勇冲锋,在小队层面的配合上,比不过鸳鸯阵士卒配合默契。
当然,如果只是如此,三比一的军力对比,也不足以让大汉士卒支撑这么久,毕竟配合再默契,兵力上的劣势终究是太大了。
真正能让大汉军队保持战斗力,减轻伤亡比的原因,是鸳鸯阵最特殊的一个功能——鸳鸯阵可以随时吸收战场残军,重组作战阵型。
以往的战场,一个小队如果伤亡过三分之一,基本就处在各自为战的地步,面对成建制的敌军,基本无法抵抗,很容易被杀散,哪怕临时抱团,也会因为互相之间没有配合而轻易被人击破。
但鸳鸯阵的士卒并没有这方面的限制,两支残军凑在一起,互相一融合,盾牌兵还是干盾牌兵该干的事儿,长枪兵还是干长枪兵该干的事儿各司其职,根本不需要重新去协调。
这才是张溪军能一直阻挡着郭淮军队的冲击,降低战损比,一直在坚持的原因。
郭淮看了还一会儿,也发现了张溪军的这个作战特征一咬牙,郭淮下令,继续进攻。
反正我兵力占优,那咱们就磨吧就算是二比一的战损比,我损失的起一百人,你张溪能损失得起五十人么?!
最后的胜利,终究会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