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五章 众议(1 / 2)
诸葛瑾的这套说辞,让张溪听着挺耳熟这特么不是历史上邓芝出使江东的时候,对孙权说的那些话的翻版么?!
只不过诸葛瑾说的更加详细,摆出的事实和道理更加让人信服而已。
但仔细想想,好像也没啥奇怪的。
诸葛瑾的个人能力,可比邓芝要强的多,这位跟他弟弟一样,也是一个文武全才东吴的第一任大将军嘛,也是统兵打过仗的。
嗯,就是胜率有点难看而已。
邓芝能想到的说辞,诸葛瑾不可能想不到,而且只是作为他说辞中表达坦诚的一面,并不出人意料。
再者,现在的东吴和季汉之间的实力对比,其实也跟历史上并不一样。
历史上邓芝出使东吴的时候,是刘备在夷陵败光了几乎所有家业,诸葛亮好不容易经过几年的努力把架子又搭了起来,正是季汉比较虚弱的时候。
那个时候,不管是孙权还是曹丕,都认为季汉只能憋死在蜀地,双方都没有正眼看过季汉,都把对方当成了大敌。
所以那个时候邓芝出使东吴的时候,季汉其实是弱势方,除了说出这样坦诚的话语外,不太可能获得东吴的认可。
而现在呢,别看刘备只是占据了地广人稀的凉州,而孙权占领了地处中原的青徐二州以及淮南,但谁都知道,刘备占领凉州是永久性的行为,只要曹魏打不过陇山去,那就不可能再插手凉州事务。
而孙权占据的青徐,谁也不知道最后能不能守得住,毕竟淮南和青徐中间,还夹杂着一个属于曹魏方势力的下邳,而周围也都是曹魏曾经的核心区域兖州和豫州,孙权能不能守住青徐还是一个未知数。
这点不仅诸葛瑾知道,就是孙权也清楚,所以这次过来,诸葛瑾采取的策略是以低姿态来获取刘备对孙权称帝的认可。
最次,也得让刘备默认,至少不明面上的反对。
这段时间,诸葛瑾通过跟诸葛亮的交谈,以及跟成都各官员和地方世家的交往中,基本可以确定,刘备是不可能承认孙权的地位的,默认都不可能。
甚至吕范带着诏书去册封孙尚香,其实也是诸葛瑾和吕范对刘备手下重臣张溪的一种试探。
孙权可没这么好心,他连自己的亲哥哥,江东基业的奠基人孙策都只是封为长沙桓王而已,你还指望他想着给嫁到蜀中的亲妹妹封什么长公主不成?!
这封诏书是吕范建议孙权写的,目的是用来试探张溪反应,从而推测刘备集团对孙权称帝态度的。
而孙权也确实没有把妹妹孙尚香的立场放在心上,这种试探性质的诏书只要对他有利,他说写就写了。
如果孙尚香接受册封,那代表刘备集团对孙权称帝并不是持反对态度,起码能有的谈但现实的结果虽然让吕范很难堪,却也让诸葛瑾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出使目标。
既然刘备不愿意承认孙权称帝的合法性,那就调整为争取刘备不反对孙权称帝好了。
做出了调整后的诸葛瑾,在面对刘备的时候,就拿出了之前的那一套说辞,试图说服刘备。
刘备当然不可能赞成孙权称帝,但诸葛瑾的说辞,刘备也承认,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在局势上,刘备认可诸葛瑾的判断,现在还是孙刘弱而曹强,这是最关键的因素。
再加上刘备自己也清楚,现在自己也没有这个能力兴兵讨伐江东,也希望通过政治途径来解决孙权称帝这件事带来的影响。
而诸葛瑾举得例子又恰好给了刘备能够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孙权称帝影响的台阶效法先祖行权宜之计而已,也不算折损了颜面。
最后诸葛瑾摆明车马的态度,又让刘备非常的欣赏,诸葛瑾这么实话实说,反而让刘备觉得江东是带着诚意来商量这事儿的,那么之前的一系列说辞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了。
有一说一,在没有足够的实力彻底翻脸前,刘备觉得诸葛瑾的说辞也不是不能接受。
反正大汉是不承认东吴政权的合法性的,但彼此称呼姓名,以一方之主的待遇对待孙权,刘备倒不是不能接受。
而诸葛亮对此,不发表任何态度,只为了两个字——避嫌。
因此,刘备不得不把三省六部的官员们都召集到了一起,商量一下对东吴到底采取什么态度比较好。
庞统和法正听完了刘备转述的诸葛瑾的说辞后,也是沉默了很久,一时间没有发言。
而户部尚书刘巴第一个跳出来表示可以接受——只要不打仗,把钱用在民生上,那他刘巴肯定无条件支持。
打仗这玩意儿,就是一个无底洞。
以前自己虽然管经济,但不管账,所以刘备想打仗就打呗,反正也不是自己来头疼钱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