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魏讽谋反案(1 / 2)
魏讽,字子京,济阴人,以辩才闻名于世,算是当世有名的大儒。
傅玄的《傅子》中曾经这么评价魏讽: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倾心交之。
也就是说,魏讽在曹操当政时期,就已经是天下名士了,当世有很多曹魏集团的中低级官员都非常的欣赏和吹捧魏讽,魏讽的人望和人脉都相当的出色。
最要命的是,魏讽还是钟繇推荐给曹操,担任过曹操的丞相府西曹掾的职位这就给了魏讽结交曹魏集团核心人物的机会。
可他现在趁着曹丕西征长安的时候,勾结长乐卫尉陈祎,试图谋反了。
虽然因为行事不密,再加上所托非人长乐卫尉陈祎惧怕事败后被族诛,向留守邺城的满宠告密,导致这场谋反最终功败垂成。
但魏讽谋反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
这个时候,正好是曹操病逝,曹丕刚刚继位的时候,人心本来就不安定,世家大族对曹丕继位并没有表现出特别支持的态度。
再加上刘备趁机北伐,进攻雍凉,天下震动,曹丕不得不带领邺城的十五万中军士卒一起西征,驾临长安,导致邺城空虚。
最要命的是,曹丕为了不让汉帝落入刘备之手,让汉帝“巡幸邺城”,自己又领兵出征这个时候,简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魏讽选择在这个时候谋反,不得不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旦能协助天子出逃邺城,回归荆襄或者是去成都的话,那么曹魏最大的政治依仗就不存在了,会变成妥妥的反贼。
可问题在于,魏讽虽然名士,可他也只是一个名士而已。
他这个名士,虽然受人尊敬,影响力也很大,结交的一些世家大族中人也很多但他在曹魏集团内部,并没有什么实权,更没有兵权。
作为一个文人,魏讽又有文人特有的做事瞻前顾后,行事不密的特点,再加上所托非人最终的结果就是还没开始行动,就让满宠连夜一锅端了。
说真的,但凡魏讽行事果断一点,早一两个月发动起事的话,那说不定还真的有成功的可能性最差也可以帮刘备北伐大忙。
一两个月前,正是刘备占据陇山道,窥视长安的时候那时候天下震动,曹丕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守住长安,更别说在邺城的各大世家们了。
那时候是人心最惶惶的时候,魏讽如果在那个时候起事,说不定还有人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相助也说不定。
毕竟以当时的局势来看,魏讽如果在邺城起事的话,曹丕肯定没有胆子继续在长安继续坐镇。
前有刘备大兵压境,后有魏讽邺城谋反这种情况下,曹丕必然不会继续呆在长安,肯定会以魏讽谋反为借口,急速赶回邺城。
曹丕一走,长安守军必然军心涣散,刘备真有可能打下长安,还于旧都,而魏讽在邺城世家暗中帮助下,也不是没有带着汉帝出逃去荆襄,最后重返长安的可能性。
但魏讽一直在准备,不停的准备,准备到曹丕重新布置完长安的防线,刘备也没有东进长安的打算后,还没有做好起事的准备。
都到了这个时候了,长安的归属就两说了,谁还会冒着风险来帮魏讽搞什么谋反,搞什么劫持汉帝这种掉脑袋的买卖。
魏讽的谋反,就这样失败了。
但魏讽谋反的影响力,却没有这么简单的能消除掉。
毕竟,在邺城这个曹魏集团经营了二十年的老巢,曹操数次清扫过反对势力后,居然还能有人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借机谋反这对曹丕的声望打击,可是非常大的。
现在刘备已经退兵回了成都,南阳方面的关羽也退回了襄樊,长安防线算是守住了曹丕当然要急着回邺城,处理魏讽谋反的事情。
魏讽死不死的根本不重要,就是全家族诛也不会有人提出什么反对意见来但曹丕关注的不是魏讽一个人死不死,而是邺城到底还有多少对曹魏不满,心存汉室的人存在。
曹丕可是一直想“成就大事”的,如果连老巢内部都控制不住,曹丕还有什么脸面搞什么“禅让”,玩什么“君临天下”?!
所以,这次魏讽谋反,曹丕必须搞清楚,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了进去,有多少人是未来“行大事”时潜在的危险源,这些人必须提前处理掉。
曹丕这个人,军事拉胯,文才也不如曹植,但论玩政治,他还是有曹操八九分的能耐的。
带领部分中军赶回邺城后,曹丕第一时间先控制住汉帝,然后开始彻查魏讽谋反一案。
然后吧,曹丕就开始头疼了。
魏讽这个人,结交的人物实在是太多了。
别的先不说,把魏讽推荐给曹操的人,是钟繇钟繇现在就已经自我圈禁在家里,同时上书向曹丕请罪,等候曹丕的处置了。
曹丕能拿钟繇怎么办?!
先不说钟繇是曹操时代的老臣,也是天下名士,一直以来都是坚定的站在曹操这一边的这一点跟孔融,祢衡这些人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