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争议(2 / 2)
杨既点点头,说道,“若非如此,你三叔,五叔,又怎会同意你的建议?!”
杨汰又不懂了。
既然干这种事儿会有很大的风险,那为啥还要去干?!
让张溪把制纸之法献给刘备,刘备去推动,让蜀中世家的不满,对着刘备发泄就好,咱们杨家置身事外看热闹就可以了啊。
杨既则是笑笑,解释道,“此事风险虽大,但若我等接手此事,便是投靠了刘使君,若刘使君事成,我等可乘风而上,为一代世家豪杰,若刘使君事不成,我等亦可坐守造纸之术,以此为护身符,纵不能一飞冲天,倒也可保存家业,不至于家族离散。”
杨汰听完,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到底是自己的父亲,果然行事老辣。
这年头的世家,可没有君君臣臣的概念,更没有什么家国天下的概念,一切都是为了家族发展。
如果能有好处让家族发展壮大,他们不会在意主公是谁,更不会去在意别的世家是怎么想的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出面去搏一搏,一昧的守旧,是传承不了太久的。
杨汰以往还是站在一个普通读书人的立场去考虑事情,但现在杨既这个父亲,亲自告诉他,作为一个合格的世家家主,应该怎么考虑事情。
别人的看法和利益统统不重要,只要有机会让自己家族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也能安排好后路,那就去放心大胆的去做。
说完这些话后,杨既站起身来,对着众人说道,“此事于我等,虽有风险,亦是良机,当不容失之我意决矣,汰儿,三日后于我引荐太守,商谈造纸之事。”
就这样,杨既决定,让杨汰帮忙牵线搭桥,跟张溪商量一下关于杨家代理造纸术的问题。
张溪对这个事情,也非常的慎重。
倒不是别的,主要是张溪现在也算是长记性了。
杨家的态度实在太过于反常,居然这么积极热衷的愿意帮忙推广纸张,甚至还愿意以说服严,黄两家配合土地清丈为代价这有点不太对劲啊。
半年前伱们都干什么了?!
前后如此大的反差,导致张溪也开始反思——这个纸张,真的那么重要么?!
然后张溪就开始回忆,这个纸张真正普及,到底是在什么时候?!
宣纸这玩意儿吧,好像是在唐玄宗年间就已经诞生了的,但真正普及到民间,好像是宋朝为啥是宋朝?!
张溪顺着时间线琢磨了半天,终于抓到了一丝线索。
经过了五代十国后,宋朝建立后,那时候已经不存在什么像样的世家了,只剩下不成气候的豪族,再加上科举制的盛行,纸张自然就在民间流传开了。
再回过头来想想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被束之高阁;汉末左伯改良技艺,造出左伯纸,左伯人没了;魏晋南北朝,胡人入侵,衣冠南渡,纸张却在世家豪族间慢慢被常用。隋唐一统,纸张又从世家逐渐留向了寒门,到了唐玄宗时期,甚至出现了质优价廉的宣纸。
之后再经历五代十国到宋,纸张渐渐进入了百姓家。
这看着是一条纸张的推广史,但其实是世家的衰弱史吧?!
东汉年间,世家力量强盛,所以纸张只能在宫廷和一小部分世家之间流通。
到了汉末,世家力量依然强大,所以左伯的左伯纸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没有流传开来,大概率就是让东莱那边的世家给私藏了起来,只要我不造,就没人能用。
魏晋南北朝之后,世家势力随着战乱减弱,只有一些大世家能在这个时代游刃有余,所以纸张渐渐的从这些大世家内部流传了出来。
一直到隋唐一统,世家力量大幅度减弱,关陇军功集团压制了世家,这才让纸张从世家手里流向了寒门。
再加上杨坚父子,李世民父子外加一个武则天,不遗余力的打压世家,这才让唐玄宗时期有了出现宣纸的可能。
至于五代十国的战乱后,啥世家都没了,有些能活下来的,撑死都只能算是一地豪强,根本控制不住纸张的流通了,所以纸张渐渐的流传到了百姓的手里,为后来科举制的发达奠定了基础。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的话,张溪惊讶的发现,居然还能逻辑自洽。
但这里满还有一个问题张溪搞不明白——如果张溪想的是对的,那么杨汰的父亲杨既,也是巴郡杨家的家主,他为什么要插手推广纸张的事情。
没道理的,对吧,他也是世家啊。
张溪也不是左伯,他可是刘备集团的核心人物,手握一郡兵权,甚至可能随时调动大军镇压叛乱的人,杨家不可能通过控制张溪来控制纸张的流通。
甚至说句难听的,张溪只要把造纸术往刘备那边一交,流不流通可就不是世家说了算了,那是刘备说了算。
所以,杨家到底是想要干什么?!
是单纯想要靠造纸技术谋利,还是有着其他的打算。
这个问题,张溪始终想不明白,一直到诸葛亮亲自来到鱼复,张溪这才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