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攻取荆南(1 / 2)
受限于这个时代糟糕的通讯效率,关羽开始绝北道的事儿,暂时还没能传递到江陵城下。
周瑜现在依然在高强度的攻城,但进展并不大。
江东军虽然很努力,但江陵城墙坚实,城内粮草暂时也不缺,兵力上也不吃亏。
江陵守军一开始被江东军的进攻节奏给骗了,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但曹仁也不白给,虽然有些慌乱,但最后还是在曹仁的指挥下,渐渐的稳定下来。
周瑜也意识到了,再这么高强度的攻下去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反而会增加自身的损伤,因此再次调整进攻节奏,减慢了攻城的强度。
攻城遇到不顺利的情况太常见了,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主帅急切建功,这样就算攻下了城池,自身伤亡也会很大。
周瑜是一个出色的指挥官,深知这一点,所以该加强进攻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加强进攻,但该慢下来的时候,他也会让部队慢下来。
当然,慢下来不代表是不攻城了。
每天依然还是要安排攻城,不一定要求攻上城墙,但起码要骚扰牵制,不能给守城方太多修复城防的机会。
而且这么做,也能让曹仁摸不清周瑜的主攻时间和主攻方向。
前一段时间周瑜的进攻频率也很低,但猛然间就会加大进攻节奏。
现在周瑜突然的又降低了进攻的频率,这让曹仁真有些提心吊胆的,因为无法判断周瑜下一次高强度攻城是什么时候,所以曹仁必须随时戒备着才行。
刀子掉下来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刀子随时要掉,但就是不掉的时候。
因此,曹仁一刻也不敢大意,依然全心戒备着周瑜随时可能的攻城。
而周瑜这会儿也没闲着,他再次召开了军事会议,集思广益一下,看有没有其他更高效的攻城方法。
每到这个时候呢,张溪和张飞两个人都是会列席参加的。
但张溪和张飞总是客军,两个人是代表刘备军列席一下,表达一下联军的存在感,周瑜不问,他俩也不会主动说什么。
毕竟主帅是周瑜嘛,主攻的也是江东军嘛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所以军议上这俩一句话都不说,周瑜也不会强求。
但军议结束后,周瑜还是专门留下了张溪,询问一下张溪有没有攻城的好办法。
张飞指挥作战的能力,周瑜看到了,相信他是一员出色的战将和指挥官。
但怎么攻城,这属于谋略方面的问题,周瑜自然不会想到去问张飞,而是选择询问张溪。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周瑜一直对张溪的感官很好,觉得张溪跟自己一样,都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现在的周瑜军中,能帮他分担军务的将军不少,但能跟他一起商量谋划的文臣武将却是一个都没有。
孙权东线进攻合肥,因此把鲁肃调回柴桑去处理政务去了。
凌统虽然有文武全才之姿,但毕竟年幼,还需要慢慢培养。
吕蒙虽然有一些大局观,但本身还是武将出身,考虑事情往往容易有局限性。
甘宁这会儿也不在周瑜身边,他在镇守夷陵。
其他剩余的陈武潘璋等人,指挥士卒作战没问题,但献计献策他们绝对够不上边。
周瑜也是没办法,只能跟张溪商量,询问张溪有没有什么高效的攻城办法。
你别说,张溪还真的有高效的攻城办法,但是吧嗯,有点缺德,能不用尽量别用为好,张溪还想要点名声呢。
比如引长江水淹啦,往城里扔死人死牛啦咳,这些都挺缺德的,容易造成大规模无差别杀伤。
再说了,张溪的本意又不是真的要帮周瑜,周瑜在江陵城下拖的时间越长越好,这样才能让刘备有足够的时间攻取荆南四郡嘛。
所以嘛,张溪面对周瑜的询问,表现出一副为难的样子,然后给周瑜出了一个不是主意的主意。
“将军何不修书一封,约曹仁外出野战?!”
守城时,曹军两万守军对江东四万攻城军,那是曹仁占据上风。
但出城野战的话,就算曹仁还有六百骑兵,但江东军也有强弓硬弩。
如果能逼得曹仁出城野战,至少比攻城要强嘛。
道理当然是这个道理,可问题就在于——曹仁傻啊?!
放着自己的优势防守方式不用,非要跟你进行野战?!
周瑜对张溪提出的这个主意不置可否。
你不能说张溪说的没道理,曹仁据城死守,张溪建议约曹仁野战,也是一种分曹仁兵力的办法。
兵法有云:倍则分之。
张溪这个计策,虽然借口傻了点,曹仁不可能会同意,但思路还是对的。
周瑜也在想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让曹仁分兵。
早知道当初就不该派甘宁这么快的攻下夷陵,如果利用夷陵进行围点打援,搞不好还能让曹仁分一次兵,这样江陵城说不定会好打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