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走出崖州1(1 / 2)
湳西农庄的场院里,符思南正在给大家普及冬玉米的播种要点,不管外边乱成啥样,他这边依然按部就班,从辛劳程度来说,丝毫不比备战来的轻松。
水稻收割完成之后,符思南和侯利民便思谋着继续种点啥,这么一大片好地,肯定不能让它荒着,大家议来议去,最后定下两季稻一季玉米的轮作方案,只是崖州地区从未种植过玉米,大家不得不亲自上手,边教边干,个个都变成燕朝农民一般模样。
随着来港避难人群的增加,农庄人手渐渐富裕起来,而种地本就是百姓的吃饭本事,稍加培训之下,大家很快便操练起来,个个忙的昏天黑地。
清理稻茬、排水整田、堆出田埂,事事均靠人力完成,让农业部的同仁们感受了一把古代种地的艰辛,要不是有众多免费劳动力可以使用,大家的心态可能已经崩溃了。
把地收拾好,播种的工作反而轻松下来,有百姓们弯腰劳作,华兴人只需在一旁监督指点即可,对于这种新奇品种,避难百姓表现出极为可贵的工作热情,毕竟吃着人家华兴的饭,再不努力干活,那还有良心吗?
劳作一天,张作海直接靠坐在小院门口的墙上,带来的烟早已消耗一空,如今只能仰望天空,回想自己在华兴大陆的生活,正如儿时的自己,在地头辛劳一天,也是这样看着天,只不过那时的自己,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今年已经五十出头的张作海,人生经历极为丰富,先是当兵,然后回村,又当村长,带领村民进山采矿,挣了些钱后,野心迅速膨胀,居然又弄了个炼铁厂,给市里的钢厂供应生铁,几乎凭一己之力,让家乡变的不再贫穷。
儿子张景堂,干儿子赵锦辉在省城的冶金学校读书,毕业后,学炼钢的儿子进了省城的钢铁厂,说是看不上他那个破铁厂,学财务的干儿子赵锦辉却乐呵呵跑了回来,说是他不懂经营,容易让人骗,有他这个财务专家帮忙,才能做大做强。
张作海心里明白,自己替身故战友抚养的儿子懂事了,这是记挂着他的恩情呢。
去年的时候,儿子张景堂突然跑回来,说是有件奇事想要参与。
父子三人商量一夜,同样好奇的张作海、赵锦辉跟着张景堂来到省城,进而前往南方,在李政那里见识了光球奇迹,从此踏上了穿越之旅。
此时,仰望天空的张作海只想骂人,但凡老婆还在,也不会允许自己干这种蠢事。
赵锦辉在农庄负责记账,天天和务工的农民打交道,虽然忙的不亦乐乎,但也把崖州话学了个八九不离十,算是成功融入燕朝社会。
沟通顺畅之后,赵锦辉便找了两个粗通文字的百姓当徒弟,手把手教他们记账,然后便发现双方差异实在太大,文字的事还好办些,毕竟记账用不了几个字,关键是数字和计算,这些小学数学的内容,却把成年的燕朝人直接难倒。
为了这事,赵锦辉向符思南请示,希望能开个培训班,培养一批能适应华兴习惯的记账员,顺便推广一把现代算数和现代汉语。
符思南对赵锦辉的建议十分重视,让他赶紧操作起来,组织燕朝人学习咱们的知识,绝对是利长远的大好事,尤其是归义民,得让他们尽快感受到追随华兴的好处。
办起了培训班,赵锦辉便不再下地,专心干起培训工作来。
只有把归义民培养成才,大家的工作才能轻松下来,不断扩大的归义民队伍才有意义。
见老爸无聊地靠在墙根处歇息,赵锦辉赶紧靠拢过去,要论脾性相投,他俩更像是亲爷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