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提升工匠、士卒、耕农地位(1 / 2)
夜,朱由校接过刘若愚递上来的密奏,魏忠贤送来的。
上面除了一番恭维话,最重要的就是一系列名单,人员、证据。
花了小一刻钟才看完,朱由校食指扣着御案说道:“崔呈秀他们那边有什么动作?”
刘若愚躬身道:“皇爷,他们那边最近没什么动静,好像在等什么。”
等什么?莫非是山西那边?罢了,看你们表现吧。
第二天一早,给刘太妃请过安后,朱由校与张嫣吃着简单的早餐。
“七妹那边如何了?”朱由啃着馒头问道,早餐他不喜欢荤食,容易犯困。
张嫣咽下口中春卷后说道:“徽婧那边已经接受,还挺高兴的。”
朱由校笑了,那日处置齐家和丰城侯府后,他让张嫣断断续续的给朱徽婧吹风,把齐赞元干的那些腌臜事一点一点说了,也通过张嫣向他表示自己也厌恶齐赞元,让她彻底放下心来。
“如此就好,再过一年两年再给她寻个合适的驸马吧,皇后把关吧。任妃那边你多照看些。”
“妾遵旨。”
朱由校把剩下的稀饭喝了,簌簌口,擦擦嘴后说道:“朕还有事处置,你就慢慢吃着,不用送了。”
说完大步流星的走了,今天要处理的事、要见的人还挺多。
张嫣看着朱由校龙行虎步的背影,脸上笑靥如花。
文华殿外,刚履职不久的沈儆炌,以及徐光启爱不释手的抱着调制成功的混凝土,金良辅也好奇的看着。
孙承宗、秦良玉对视一眼点头。
孙承宗当先对着站在台阶上看热闹的孙承宗躬身道:“陛下,此乃军国利器,用来加固城墙、铸造新城最合适不过。”
秦良玉帮腔道:“参谋长所言不错,陛下,如今天下城关碍于钱粮多有失修,末将建议此物先用于九边城关修缮。”
徐光启觉得有理,沈儆炌怒道:“二位大人说得有些道理,不过此物修路架桥必然也不错,大明道路万千,若全以此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徐光启有些纠结,一边是自己的上司,但自己觉得用在城关上也不错啊。
户部尚书李起元眼珠子一转,说道:“陛下,此物用处极多,臣请陛下将配方交予臣,臣必定多开厂,以加大产量,用以满足军民需求。”
武之望如今是内阁首辅,自然要站在李起元这边,丁绍轼、朱延禧等人也附议。
朱由校笑道:“诸位爱卿说得不错,配方朕也愿意给,不过朕请诸位想想,火药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使用,唐宋时期才少量用于军中,到我大明火器也是守城攻伐的利器。
“火药是我华夏之人发明,到如今为何西洋的火器优于我大明?”
孙承宗、武之望、秦良玉等人皱眉思索,一时不得其法。刚入京就被皇帝提溜来的李从心莫名其妙的看着,他三边总督当得好好的,莫名奇妙就被皇帝换到空悬已久的河道总督身上。
徐光启思索一番后道:“陛下,以臣拙见,与我朝对待工匠有关。”
朱由校一愣,虽然没全对,但也对了一点,说道:“徐卿常与西洋人接触,倒是不错,徐卿说对了一点。”
“尧舜时,哪有如今铁器、纺纱机、曲辕犁,也不见现今丝绸锦缎,那时候的粮食也养不活那么多人,还要靠狩猎采果才能填报肚子。
“工具、技术是让我们有了比之石器、青铜更好用的铁器让我们有了曲辕犁,耕种更方便,粮食产量也提高了,让我们不靠狩猎采摘就能饱腹;让我们有了纺纱机,不再披着兽皮,从粗布麻衣到现在的绫罗绸缎,让我抵御寒冷;后汉毕岚发明翻车,才让浇灌变得轻松些许;筒车的发明让浇灌更加便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让更多的百姓得以读书识字;纸的发明不仅提高办公效率,也可使读书识字更加方便;司南的发明使大明海船不至于迷失大海。”
朱由校忍着看着细细咀嚼的一众大臣说道:“诸位爱卿,技术和工具在历史上以可见、不可见的方式低调的为我们过上比以往更好的生活,也为我们抵御越来越强大的敌人,功不可没啊。”
武之望斟酌一下问道:“陛下的意思是,放开匠籍?”
孙慎行皱眉道:“陛下,士农工商四等自古有之,况且太祖立国,确立匠户、军户等技艺等级,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工匠,不要让工匠投奔他处,致使技艺流失。”
朱由校道:“自古?尧舜时能打磨出锋利石器的人能受到尊敬,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士农工商。太祖立匠户等户籍,确实有你说的考虑,但如今时移世易,工匠对大明至关重要,朕也不是一味放开匠籍,朕的意思是优待工匠,提高他的待遇,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如此他们才会主动创造更好的事物,也许将来,就会有不需要靠马匹就能行走的马车。”
众人吐槽,咋可能,不过陛下说得确实有几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