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箜篌引(一)(2 / 2)
楚识夏拎起袍角,单膝跪在皇帝身前,伏首道:“臣不才,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皇帝故作不忍道:“你尚年幼。”
楚识夏维持着武将的礼仪,不疾不徐、铿锵有力道:“云中楚氏,当为天下止杀伐之乱。父兄征战在外尚不畏惧,墨雪也没有贪生怕死、临阵退却的理由。”
“望陛下恩准。”
白子澈微微阖上眼,知道这件事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了。楚识夏今天来讲武堂,要说服的不是皇帝,而是文武百官——乃至于远在云中的镇北王。
这不过是皇帝和楚识夏编排好的一场戏码,其他人都是穿红戴绿坐在台下鼓掌的傀儡观众。
“父皇。”
白子澈忽然起身,对着皇帝长长一拜,“儿臣景仰楚小姐深明大义,愿随其前往,为帝朝分忧解难。恳请父皇准许。”
楚识夏垂下的长长睫毛不由得一震,眉心微蹙。
皇帝的脸色微微扭曲,看向白子澈的眼神有几分古怪。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皇帝若是驳回了白子澈的请求,这出戏就演得磕磕绊绊了。
皇帝只好说:“准。”
——
讲武堂里的人陆陆续续地散光了。
楚识夏背靠在栏杆上,歪着头问:“齐王殿下,你这是干什么?”
在楚识夏被禁足的日子里,白子澈被白焕打压得节节败退,虽然有了参朝议政的资格,却始终说不上一句话。白子澈便像是全然放弃了似的,多和翰林院那些穷苦书生交际,修编策论诗集。
连赶科考的考生们都有所耳闻,若是穷困潦倒吃不上饭,难以支撑到开考,便可以凭文书到齐王宅领一份钱,勉强度日。
“现在正是白焕视你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时候,你不应该离开帝都。”楚识夏摇头道,“帝都的局势瞬息万变,你若不在,恐生变故。”
比如说,皇帝突然驾崩,白焕作为嫡长子顺理成章地继位。届时就算庆州叛乱已平,白子澈的命也仍是白焕手里的一件玩意儿。楚识夏从来不忌惮以最恶毒的想法猜测陈氏一门。
“有裴先生和燕小侯爷在。”白子澈知道她在想什么,“至少不会是最坏的情况。”
楚识夏微笑着叹了口气,又问:“若你想借此行笼络忠臣良将,也实在过于冒险。莫说战场上刀剑无眼,便是瘟疫,也不好招架。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殿下还是寻个机会,和陛下推脱了这件事吧。”
白子澈也摇头,坚定地说:“霍先生和我说,居高位者最忌耳聋眼盲,困于一隅之内而难见乾坤之大。国泰民安、山河壮丽是天下,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也是天下。”
“我想亲眼看一看,这偌大的人间。”
楚识夏怔怔的,忽然一笑,释然道:“也是,是我把殿下想得太易碎了。”
白子澈要走的是夺权之路,注定要弑父杀兄,他本就不是个软弱的人。只是楚识夏常常为他逆来顺受的外表所迷惑,而忘记了他本质上是个在缘觉寺刺杀中都能细心察觉出沉舟身份的人。
“不见众生之苦,何解众生之苦啊。”
楚识夏悠悠地看向远处的宫墙,像是山一程水一程的层层关隘,又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宫,道路曲折迂回,关着一无所知、奋力向外挣扎的小虫。
“那你呢,你明知这件差事凶多吉少,为什么又要一力包揽下来?”白子澈看着她的侧颜,认真地问。
“陛下告诉我,岳州率先平叛,败了。”
楚识夏轻飘飘地说,“只是为了稳定朝中人心,还没有声张而已。奏折压在内阁的桌案上,秘而不发。今天没有人阻止我,想来也是知道再拖延下去,局面快要一发不可收拾了。”
“所以他们不反对你去,你若平了,功劳不全是你的;你若败了,这笔账就要算到楚家头上。”白子澈语带怨怼,“这就是我大周的文武群臣、国之柱石。”
“我自会认字以来,读的就是兵书,学的就是靖国平难四个字。”楚识夏转过头和他对视,眼神恬淡,“战乱,是国之祸,也是民之祸。虽未授勋,我仍是大周将领。”
白子澈哑然,随即一笑,“你这么自信你能赢?”
楚识夏拍着他的肩膀,半是轻佻半是少年意气道:“我生平只打过一次败仗。”随后束手走向深深的宫廷。
白子澈先是一愣,然后跟在她身后追问:“你来帝都之前还打过仗?”
楚识夏只是笑,并不回答。
楚识夏的一生里,只有拥雪关那一次败了。她败给了北狄青鹰部的尔丹可汗,又或者说,败给了猜忌有余、谋略不足的君主。她只输了那一次,便输掉了拥雪关,输掉了云中和关后数百万黎民百姓的性命。
但是楚识夏再也不会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