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卷 于去恶(1 / 1)
诵声呢喃四十行
欣然乐读过口诵
在顺治年间,北平的陶圣俞参加了乡试,但未能中选,于是寓居郊外。一天,他遇到一位负笈的旅行者,自称为于去恶,是他的兄长。于去恶自称为鬼,拥有一种特殊的读书术。陶圣俞好奇并请他同居,于去恶欣然答应。
然而,于去恶的读书术不同寻常,他能够通过抄写别人的书籍代替实际阅读。陶圣俞怀疑并探查了于去恶的囊箧,却发现他除了一支笔研之外没有其他读书工具。陶圣俞询问原因,于去恶笑着说:“我们读书人,难道要等到口渴了才挖井吗?”原来他是借助神秘的力量来代替阅读。
一天,于去恶借书去时,陶圣俞偷偷窥视,发现他迅速地抄写了许多内容,然后将抄写的稿纸一一撕掉,烧成灰烬吞下。陶圣俞更加惊奇,并询问原因。于去恶告诉他,他不是人,而是鬼,被赋予了一项神秘的任务。他要代表阴间考试官,审查人们的命运,而且每月都会公布考试结果。这让陶圣俞更加敬畏于去恶的能力。
后来,于去恶告诉陶圣俞,他将要参加科举考试,并指定陶于特定时间、地点燃香,他就会出现。果然,考试那天,于去恶如约而至,陶圣俞烹鲜沽酒招待他。于去恶告诉陶圣俞考试的题目和自己的答案,陶圣俞称赞不已。但当天晚些时候,于去恶忽然离开,陶圣俞担心他是否考试失败,于是去找他,却发现于去恶已经消失。
于去恶的预言应验了,他在考试中名列前茅,被推荐为交南巡海使。陶圣俞非常高兴,也为他庆贺。于去恶来陶圣俞家居住,成为常客,两人形影不离。
于去恶有一位儿子,名为小晋,天生聪慧。陶圣俞深爱着他,但小晋在晚上经常啼哭,陶圣俞只要出现,他便停止啼哭。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晋渐渐长大,成为了一位聪明有才华的少年。
陶圣俞和小晋都参加了科举考试,但都没有中选。之后,陶圣俞隐居教导小晋,并自称为“翰苑不易”之乐。然而,由于张巡环的努力,科举考试渐渐恢复了公平,许多不当的人都受到了清算。尽管如此,陶圣俞仍然灰心失意,隐居在家。
不久后,陶圣俞梦见有一位美少年出现在他家门前,并称自己为“大哥”,是小晋的前身。陶圣俞感到惊奇,不久后他的妻子生下了儿子,便命名为小晋。小晋出生后,陶圣俞不敢见他,只要一见面,小晋便会索抱。他们相见时陶圣俞必须立刻走开,否则小晋会哭闹不止。尽管如此,陶圣俞依然十分疼爱他。
小晋长大后,形容美丽聪慧,就像他父亲年轻时的模样。陶圣俞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中选。最后,他彻底放弃前途,专心教导弟弟。尽管如此,他依然敬慕文人,称赞张巡环的举措,认为这是上天注定的。
在张巡环的努力下,不少官员得到清算,但是名士和才子们依然因张巡环的公正而受益。陶圣俞为此感叹,他在世间已经度过了三十五年,时间如此匆忙。
陶圣俞对于张巡环的公正行为心存感慨,但他自己在科举考试中仍未能取得成功。他对于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但仍然怀着对文学和才华的热爱。
与此同时,他对于兄长于去恶的神秘能力感到好奇和崇敬。虽然他知道于去恶是借助鬼神的力量来完成读书和考试的,但他也明白那并非是人人能够拥有的能力。
于去恶的儿子小晋则是陶圣俞最骄傲的得意之作。小晋天生聪慧,颖悟过人,陶圣俞对他寄予了厚望。他知道自己的晚辈注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尽管在科举考试中未能成功,但小晋的才华依然让他感到自豪。
陶圣俞深知人生的无常,虽然他自己未能取得仕途上的成功,但他对于小晋的未来抱有希望。他知道小晋是个异于常人的人,有着不同凡响的命运。
在日复一日的隐居生活中,陶圣俞与小晋相伴,互相陪伴着成长。虽然他们未能在科举考试中一展抱负,但他们对于学问的热爱和对于人生的理解,让他们的心境愈加豁达。
岁月如流水,一晃而过。陶圣俞知道自己已经是年老之人,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也更加深刻。他明白,无论成功与否,人生都充满了起伏和变幻。重要的是怀揣一颗善良和热爱的心,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
尽管他在科举考试中未能名列前茅,但他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得的体悟和智慧,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文人。他欣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不再为功名利禄所困扰,而是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变化。
陶圣俞对于文学和才华的热爱,使得他在隐居中依然坚持着学习和写作。他深信,无论是仕途上的成功与否,还是科举的成败,都不能掩盖他内心对于文学的热爱。
在他的教导下,小晋逐渐成长为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以父亲的名字——陶圣俞——为荣,犹如继承了父辈的学识和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圣俞逐渐迎来了晚年。他不再怀疑和烦恼,对于人生的理解和领悟,使他变得淡然从容。
如此过了几十年,陶圣俞于康熙年间离世,享年八十有六。他虽然未能在世俗意义上取得显赫的成就,但他对于文学和才华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生的豁达理解,让他成为了一位令人敬仰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