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稔知天下生民苦,更为人间黎庶忧。(1 / 1)
邹丹部下,大约有三千人投降了的,都是汉人。不可能让他们去做羌人奴隶,都被我带回冀州了。如今我部下有字号的将军,都建立了至少一千人的骑兵队,作为他们手上的重要突击部队。这些幽州降兵也分散下去。他们都是骑兵,无论是骑兵作战及训练,还是马匹驯养,都是熟手。
这些降兵作为专业人才使用,意义更大。不是单纯增加几个兵力,那么简单的。至于如何让他们肯于出力,我相信我的将军们,都有足够的手段。
除了留给张辽的几千匹马,我从并州带回来至少两万匹。其中多数是来自胡人及公孙瓒老兄“慷慨解囊”,也有一部分是羌人赞助。毕竟他们拿到几个郡主官的位置,政治地位的提升极大,利益也同样极大。给我点回报是应该的嘛。
除了分给各位将军的马,还剩下的,就送到屯田大营。让屯田兵也轮流进行骑兵训练。可以说,这两万多匹马的来到,使我军的战力有了飞跃式的提升!至此,我对公孙瓒的短板全补齐了。所有人都知道,公孙瓒已经时日无多!
…………………
夏天来了。扑面而来的,是让人心情烦躁的热风。四下里草蔫苗黄,树叶儿也无精打采的。偶然一两声鸟鸣,也觉其声干涩难听。旱情已然初显威力,天下几乎再无乐土。不久之后,处处都将是民不聊生的惨况。
我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就是应付大旱和饥荒。炽热而干渴的夏天,对于公元一九四年的大汉百姓来说,将是最难熬的一段时光。我真正感受到一个领导者的沉重压力。虽然我每天也全心全意地忙着赈灾,但是太多的流民涌来,有许多人倒在了路上。冀州的百姓每天收殓死尸的统计数字,就让我听得惊心动魄!
回到邺城之后,我第一时间去和许攸谈了谈。虽然也可以召他来见我,但我去见他更好一点。许攸不只是部下,他也是我,不,袁绍的朋友。袁绍在洛阳当西园八校尉的时候,就和许攸关系很好了。他对我这么长时间的冷落,果然是有些心结的。不过,有些话,说开就好了。如我所料,许攸对出任一方太守还是很开心的。我终究是没有忘了他!许攸向我保证,上党郡一定不会出任何差错。
想起来许攸,自然也连带想起另一个元老,荀谌!我索性就一块拜访了一下。
荀谌的养气功夫比许攸高明多了。这么长时间的清闲,倒让荀谌胖了不少,满面红光,精神奕奕。可见他一点儿也没有心中怨望,反而过的挺乐呵。(历史上袁绍战败后,荀谌就销声匿迹,史书上再没有一个字的记录。但他肯定不是无声无息的死了。后来他儿子还在曹丕手下当文学椽呢。老荀是个耐得住寂寞的人,后来多半归隐了。
我先道了谦,荀谌完全不以为意的摆摆手。我说:“最近发生了两件小事,使我对大汉的律法产生的许多问题。我询问了几个人,都说友若先生是最精通汉律的人。所以不揣冒昧,特来请教!”
我倒也不是瞎说的。刚回来,就让我遇上了两件小事。其一,是有人犯禁了。犯了我的禁酿酒令!好酒之人不会因为禁酿就戒酒,只会高价求购存酒。有人就打着存酒的旗号,酿酒发卖,大发横财。这人最早是被审配发现的。但审配一查后台老板,竟是甄氏!他就没有再管。
然后我从并州回来,田丰也就回来了。审配稍微点了一下,田丰同学就嗷嗷叫着,把甄家几乎抄了家!据说我大舅哥要砍头,其他几个从犯流放,家产籍没。
田丰刚而犯上的脾气不是吹出来的,甄家发现完全啃不动这块硬骨头。最后,甄宓的母亲,带着几个甄家的女人,入府探望女儿。甄宓听了事情经过,羞不可抑,又有些悲哀和恼怒。却也不好告诉母亲,自己其实还不如府里一个丫鬟有分量!受不了家人的哀告,终究是求到了我面前。
我问了几句,就叫来田丰。违反禁酿酒令,不是杀头的罪过。我当初禁令写的很明白。田丰却也是脾气发作,说:“主公,如今饥荒已经开始了!每一粒粮食,都可能关系一条人命!这厮浪费了这么多粮食,死有余辜!斩了甄某,震慑其余,是如今最好的决断。死他一个,省的后面死更多!”
跟我顶上了!我说:“元皓啊,你说的有点道理。但是法令就是法令!我禁令上怎么说的,就怎么执行!你可还记得,我一直说:但凡能不杀人的,就不杀!人头不是韭菜,割了就不会再长了!”
其实按我的条令处置,没收他们所有的粮食、酒、酒具,就够他们喝一壶的了!在这大饥之时,你家里每吃一顿的饭,粮食全靠买,你去试试!
田丰最终被我说服,但我感觉他还是在给我个面子,而不是对执法的严肃性有认识。靠啊!
第二件事,是孔融来投奔我了。这厮本是北海太守,也就是我的治下。可他一直以一方诸侯自居,就没有服从过我!以前青州争夺不定,这厮钻了空子。后来我完全掌握了青州,当然留他不得。
孔融历史上,在此时应该是跑去投靠了曹操。当然也没有落着好下场就是了。不过这次他选择了投我,不知道就是我赶他滚蛋的吗?
我对孔融这人印象极差,是因为一件小事。孔融去北海上任,见到一个人在路边哭坟。不知是哭他爹还是哭他娘。反正孔融听了一耳朵,就说:哭声不够哀痛,此人必不孝!就下令把他杀了!
——把人杀了!!!
就因为人家哭声不够哀痛就杀人,你敢信?!
哭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够哀痛”?这个“哀痛”的标准在哪里?扯淡嘛!!!
荀谌向我行礼如仪:“主公这两件小事,有什么共通之处么?”我说:“我不信友若你听不出来!这两件事的共通之处就是:执法者都是主观臆断,任意妄为!法律原则在他们心里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