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2 / 2)
“书记一早进戈壁了,他要打最肥美的猎物招待你,我与胡大山带你出去转转。”杨世林说。
“悉听尊便。”黄家强说。
“黄工,您会骑马吗?”胡大山问黄家强。
黄家强说:“我当了八年边防武警,别的本事没有,骑马是手到擒来的基本科目。”
“那好,我们骑马去转转。”杨世林说。
三人三马驶出村城,向着远方驰驱,中午回来时柳茹絮已经炖好野羊肉,还准备好了烧酒等食品供黄家强等人食用。
席间黄家强说:“没有想到村民们住的如此分散。”
胡天华说:“我们村东西狭长有十几公里,南北宽四五公里,在柳林乡里地域面积还不是最大的行政村,住在土城里的人3多人,有一些牧户住在城外。”
“柳林乡行政面积有多大?”黄家强问胡天华。
胡天华说:“我们乡行政面积近两千平方千米,13个行政村和21个自然村共计135万人,属于地广人稀。”
“土城时代久远,它传承着古老的文化,咱们要保护好,说不定还可以开发利用。”黄家强说。
“黄工,您对我们这一片发展有什么建议?”胡天华问黄家强。
黄家强说:“先安居,再发展经济。”
“好,你说到我的心坎上了。”胡天华说。
“咱们村北临国道,东靠省道,地理优势还算优越,可以在道路交叉处建设新区,新区建成以后可以安置村民们。”黄家强说。
“我们村人均收入不到两千元,没有能力建设新区。”胡天华说。
“建设新区的资金我来想办法,村委上报审批就行。”黄家强说。
“这个事情村委会负责,您说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胡天华说。
“为了以后工作好开展,我想在村里兼任村委副主任。”黄家强说。
“别说副主任,就是主任我也让给你来当,我马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公布这件事。”杨世林说。
“我是挂职,不用搞得那么隆重。”黄家强说。
“必须隆重。”胡天华说。
“那你们随意。”黄杰强说。
胡柳村召开村民大会,宣布黄家强为村委副主任,并同时告诉全体村民要建设新区,黄家强任新区建设指挥长,全权负责新区建设工作。
新区建设破土动工,村民们自发地进入工地劳动,黄家强对村民们说:“我们‘以工代赈’,通过让受赈济者参与工程建设来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的货币救济或其他形式的援助。帮助那些因失业、贫困或其他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通过提供工作和收入的机会,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质量。”
“以工代赈”不仅提供了物质层面的帮助,如劳务报酬和经济支持,还涉及到教育和培训,有助于提升受赈济者的就业能力和社会技能。此外,这项政策也强调了其公平性和无偿性,确保所有受益者都能得到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以工代赈项目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
以工代赈的两个基本职能,即“建设”与“赈济”,构成了以工代赈的基本内涵。以工代赈资金的投放,一方面,通过以工代赈工程建设,形成“硬件”,以工程设施的形态实施投资回报;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困难群众参加工程建设,并以发放劳务报酬实现赈济。以工代赈资金既有建设性质,又有赈济性质。从扶持效果看,既包括工程扶持,又包括就业和发放实物、现金扶持。以工代赈的双重性内涵,反映了其内在的矛盾性。建设和赈济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有对立性,又有同一性,双方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以工代赈自身固有的矛盾性,要求我们在操作中,要统筹兼顾,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
以工代赈的工程效益、参与主体和受益对象都必须直接面向大众化意义上的困难群众。从政策上看,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就公共工程而言,项目区的群众都有同样的机会和权力分享工程效益。而就与农户直接挂钩的建设项目而言,虽然有属于分户建设、个体受益。但通过各级政府统一规划、立项和组织实施,最终以解决整体上的问题和困难为目标。
杨世林问黄家强:“黄工,在实际工作中,以工代赈要注意解决好哪些问题?”
黄家强说:“一是以工代赈的任务就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困难群众的发展建立‘平台’,打好基础。而不适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二是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并结合以往工作经验教训,以工代赈要体现它的公平性和无偿性,不能搞有偿使用;三是要体现以工代赈的公众性,切实面向贫困地区,面向受灾地区,面向困难群众,不搞大户扶持。”
“实施以工代赈政策可以同时达到哪些目标?”杨世林又问黄家强。
黄家强说:“第一,通过组织赈济对象参加工程建设,使赈济对象得到必要的收入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达到赈济的目的。
第二,在政策实施地区形成一批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发挥作用。
第三,可在一定程序上缓解实施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工代赈具有‘一石三鸟’之功效。同时,还可以激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摆脱‘等、靠、要’等消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