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序:女真分裂诸王争,皇明南北有明皇(1 / 2)
崇祯十七年八月三日
朱天佑终于从昏迷中醒来了,随行的军医也松了一口气,如果摄政王大人出事了,他不知道会不会被这个天天叨叨叨的女孩叨叨死。
皇女朱媺娖作为明皇的天使前来前线慰问皇明军队。
因为皇明摄政王重伤昏迷,清军可汗皇太极崩,加之双方刚刚结束了一场大战,此时皇明军队在山海关修整,清军的残兵败将则退回盛京,双方仅仅是互相侦察,彼此警惕,保持着短暂而脆弱的和平。
朱天佑见到朱媺娖突兀出现身边,十分的惊讶,惊讶之余连忙的想要起身请安,结果发现自己身上还包裹着许多布带,行动困难,只能尴尬的问道:“长平公主?贵安?”
朱媺娖噗嗤一笑,道:“叫我媺娖就好,你可是皇明的大功臣,伟大的摄政王,怎么能够对我一介皇女如此低声下气呢?”
朱天佑见到朱媺娖露出自然的笑意,清纯淡然,他就喜欢这样单纯的孩子,一阵你侬我侬的郎情妾意后,一阵不合时宜的通报传来。
王冬明前来请辞,他要回家养老了。
中年丧子,人生三大不幸之一,虽然还没有绝后,王冬明也明白此事是他两个孩子自愿的,他们是英雄,谈不上怨恨朱天佑,只是越发感觉自己已经老了,也许当时自早一些赶到便能拯救他们,自己再厉害一些年轻一些,也可以亲自陪伴他们左右……
逝者面前,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他已过而立,心中十分豁达,但刚刚经历丧子之痛,他这些天也没有笑过,在这些日子里,他也打定主意要下野了,只是想等长官苏醒,正式上报一番,离开他有些心累陪伴了整个青春的军营。
朱天佑一见到他,见到他苍老了许多的面庞,心中无比的愧疚再次兴起,想要说些什么,但是话又不知该如何讲。
王冬明摇了摇头,他们二人仿佛回到了之前,一起夺权吴三桂的日子,到最后他明白,他们之间没有仇恨,也没有什么责任,他只是老了,不想再失去什么,想要早点离开回到家中。
朱天佑心知无法劝说,只能保证道:“我早晚有一天,将夺回辽东,到时候送将军回到故土,师父您的幼儿王冬文,到时候也会在顺天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
王冬明眼中一闪,辽东……
他顿了顿沉声道:“好的,感谢……徒儿好意,只是希望日后我的文儿,可以生活在太平盛世中,没有性命危险,平平安安度过一生。”
“某虽不才,必倾尽全力。”
一位边关老将离开了。
他的空缺由朱天佑的亲兵队长苏子源,也就是苏善水的弟弟担任。
………………………………
相比于明军大战得胜正在修养生息,败退出山海关的女真人则只能狮子抵血,默默休养。
现在明军还有五万人,有他们女真一万俘虏,他们清军入关十万,现在已经损失过半,后备的十万军队要在蒙古以及朝鲜边境维持秩序,部防满洲,不可能随意抽调,短时间他们没有力量再次组织进攻。
可以说这一战,清军损兵折将,尤其重要的是,皇太极的死,让可汗之位出现了空缺。
现在的清军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分歧,由谁来担任下一位汗?谁来即位?
原本崇祯十六年,也就是前年九月二十六日,八旗议政上已经共同决定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大统,但是第九子毕竟只是一个九岁的幼子,皇太极突然崩了,福临的帝位受到了另外两方势力的巨大危胁。
最大的一只势力便是多尔衮,万历四十年生人,三十二岁,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是他的八哥,历史上有一个高级的别名——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出塞射猎,死于滦(luan河。
顺治八年被官府刨坟掘墓,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为原本历史上清初的实际统治者,传说他觊觎仅比他小一岁的皇太极后妃大玉儿,也就是后世著名的孝庄太后,曾有“太后下嫁摄政王”的传说,不难想象,这位清军重臣为什么会被报复抹黑了,可以将之称为“皇弟派”。
其次便是豪格,万历三十七年生,皇太极长子,母亲是大福晋乌拉那拉氏(失宠被废,属于正蓝旗,暂且称之为“太子派”。
而顺治帝能够上位的本家力量则是代善,皇太极二哥,万历十一年生人,作为一个中间派长者的形象活跃在清军内部,历史上拥护了皇太极,顺治两代皇帝登上帝位,是一个积极维稳,善于缓和矛盾的老者,主张按八旗议政的决定,让福临继位,称之为“议政派”。
那么,在三方角逐之下,历史上福临为什么能够和平登位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