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四章 两千年以来的骑兵(1 / 2)
如果将人骑马作战定义为骑兵的话,骑兵的出现要远早于战车,这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农耕文明,所以最早的中原人也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
传统观点认为,在无马镫马鞍的时代,骑兵的作用仅仅是代步或者骑射,没有任何近战能力,若与步兵近战,需要骑马到附近,然后下马结阵。
从出土文物以及文献来看,早期骑兵确实主要装备弓弩,也确实有很多步战骑兵,但要说骑兵完全无法近战,就有些想当然了。
《六韬》传说是姜太公兵书,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伪书,不过考古发现西汉时它就已经大量传播,虽然还是无法确定是否真是姜太公言论,但推测成书年代不晚于战国。
战国时期也没有硬质马鞍和马镫,所以书中认为骑兵不可陷阵,“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为骑兵九败之一。
但在骑兵十胜中,也有“敌人始至,行陈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与“敌人行陈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而击之,敌人必惧”。
这些战术都是趁步兵阵不稳时攻击,讲究的就是快,总不可能是骑兵冲过去再下马结阵攻击。
先秦时期有一种车骑配合的战术,就是战车先冲破敌阵,然后骑兵跟在后面杀伤阵型散乱的步兵,可见哪怕是先秦时期,无阵型的散兵也同样打不赢骑兵。
由此大概也就能整理出古代军事发展的脉络。
由于单人对战中骑兵对步兵有优势,所以在无阵型时期,骑兵的战斗力要比步兵强,当步兵结阵以后,早期骑兵就无力对抗了,只能转变为骑射骚扰。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战争的胜负主要取决于步兵,直到一种远古“重骑兵”出现——战车。
定居农耕使生产力飞速发展,出现了战车这种怪物,商初还有大量骑兵,到武王伐纣时,战车已经是主力,骑兵就成了辅助兵种。
战车强大的冲击力可以直接冲垮步兵阵,也更容易摧毁敌方士气,在华北平原的战争中,战车适应性差的短板也不是问题。
这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战车时代,战车逐渐取代步兵成为战争主力,国家开始用战车数量决定国力。
“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大致意思就是战车用来攻坚,掩护撤退,骑兵用来追击败军,切断粮道,迎击骚扰的散兵或骑兵。
随着疆域扩大,战争所面临的地形越来越复杂,战车短板暴露。
而且此时生产力增加,步兵的装备和素质都更好了,5乘5的25人方阵,也逐渐成为1乘1的百人方阵,战车冲阵的效果越来越差,更多的是游击骚扰。
此时步兵成为战斗主力,而且同样是游击骚扰,骑射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比战车更高,所以骑兵得到发展,战车开始落寞。
但在真正的重骑兵出现以前,战车也并未被彻底淘汰,平原地区战车的战斗力,是当时的骑兵无法取代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国结束。
在骑兵的发展历史中,秦朝是一个分水岭。
在秦朝以前,兵书中认为“骑者,军之伺候也”,史书提到骑兵最大的作用也是“绝粮道”。
先秦时期,除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国算是骑兵最强大的国家了,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细算起来,骑兵占比只有1%。
而从考古发现的秦兵马俑实物来看,骑兵占比确实很低,只有2%,虽然少数骑兵有马甲,但只有软质马鞍,而且武器是剑和弓弩,并没有发现长杆武器。
考古、兵书、史书互相佐证,可以确定先秦时期没有硬质马鞍,且骑兵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但在秦朝以后,这种情况就完全改变了。
整个汉朝的历史,就是骑兵的发展史。
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的主力兵种就是精锐骑兵,三万骑兵长途奔袭五十万联军而大胜之,足以说明当时的骑兵已经有单兵种作战能力,不再是“军之伺候”。
《史记》中对项羽的最后一战描写的非常清楚,“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可以确定楚骑兵有强大的近战能力。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可以确定项羽本人是持戟的,他手下的骑兵也很可能有部分持戟。
结合楚骑的“溃围、斩将、刈旗”,要是放在魏晋时期,说项羽带领的是具装骑兵也一点都不违和吧。
虽然要以此证明项羽带领的骑兵是冲击骑兵,多少有点捕风捉影,但也可以看出,相比于先秦时期,此时的骑兵已经具备了统治战场的能力。
汉初中原衰败,还是以步兵为主,刘邦对抗匈奴的骑射,也主要是靠弩兵,那时候天子座驾甚至凑不齐同色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