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章 混合兵种(1 / 2)
军营里可制造的兵种分为车兵、骑兵、步兵三类,但其实每一种都有更细致的划分,只不过这些划分都体现在装备上。
比如骑兵,出军营之后只是骑兵,你给他人马具甲,那就是重骑兵,你给他弓,那就是骑射。
只有车兵是例外,左右能灵活转变,御的功能很难取代,所以直接打包好,三个配套出厂。
所以祝平炎虽然只造了步兵,但是合理分配装备,并不影响兵种配合。
只不过祝平炎带着雷霆会打打杀杀惯了,下意识就只考虑了近战,并且被装备优势带来的空前自信影响,直接就把三百戟兵派上了战场。
至于小白那个纸上谈兵的家伙,他满脑子都是车兵,在他看来,没战车那就是垃圾,什么轻步兵重步兵,就是垃圾分类而已,他不屑于关注。
犯过一次的错当然不可能再犯,他立刻着手搭配兵种,不过很快他就发现,其实没有什么好搭配的。
战国以及之后的秦汉,士兵的主战兵器都是戟,不过并不是影视剧中常见的月牙戟,更不是双月牙的方天画戟。
方天画戟出现的时候,戟已经沦为仪仗兵器了,所以为了美观可以牺牲一切,不仅更重,造价也高昂。
实战用戟是戈与枪的合体,所有人都很熟悉枪,但也许有些人没听说过戈。
戈是一种7字型的长杆武器,有点类似于将杆加长,将刃拉直的镰刀,所以有一种说法,戈就是从镰刀演化而来,被认为是一种落后的武器,最终被枪淘汰。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在很久远以前,在没进入石器时代的时候,枪的前身木矛就已经成为了人类的武器,石器时代后有石矛,青铜时代有铜矛。
所以说人类挥舞着镰刀当武器,最终演化成戈是不合理的,戈是一种专职武器,即便在有枪矛的时候,也依然是主战兵器。
主流观点认为,戈的盛行是因为车战,这当然有其依据。
车战的主要攻击方式是两车交错,如果使用矛攻击,由于攻击角度非常小,而车速快且颠簸,很容易失误。
与之相比,戈的容错率要大得多,攻击范围是一个扇形,命中几率更高。
除此之外,戈在车战中还有很多便利,就不一一叙述。
但实际上即便在车战中,戈也并没有取代矛,五米多长的夷矛依然是车战五兵之一。
这也是枪矛真正优于其他武器的地方,在两米领域有很多武器能取代枪,但随着长度增加到四五米,枪逐渐成了唯一的选择。
而且就算没有车战,步战中戈依然是主流武器。
枕戈待旦的不会是车兵,临阵倒戈的也应当是步兵。
如果研究戈就会发现,戈一共有三种长度,除了两米多长的车战戈,还有更短的步战戈。
化干戈为玉帛,干是盾,此处的戈便是配盾牌的单手戈,一般8-9厘米,而步战中另一种不配盾的长戈,也就在一米五左右。
而步战的酋矛大约是四米。
由此大概也就能得出结论,虽然戈和枪都是长杆武器,但其实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后世戈也并不是被枪淘汰,而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短戈被刀、剑、锤淘汰,双手戈被陌刀、偃月刀、大斧淘汰。
维京人十分崇尚剑,但在实际战争中,却大规模装备斧类武器,有短斧有长斧,与戈的情况神似。
戈在步战中主要杀伤方式是啄,这与镰刀完全不同,反而更像斧。
与斧相比,戈更轻更灵活,或许可以这么说,戈是一种穿刺的斧,是在生产力低下时,将斧、锤等长柄武器在保持杀伤力的情况极力简化而来。
毕竟铜比铁稀少得多,而且铜不利于劈砍,就像没有铜刀只有铜剑,铜戈比铜斧的表现更好。
戟是戈与枪的合体,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戈增加穿刺功能的进阶版。
无论是短柄的刀剑还是长柄的偃月刀,只要是劈砍武器,握柄截面一般都是椭圆的,武器不容易打转,就算打转了,凭借手感就能找到刀刃朝向。
而枪这类直刺武器则不需要考虑这么多,使用的是圆杆。
戟柄用的就是扁杆,和戈相同,说是枪戈合体,但其实就是戈上装了个可以刺的头而已。
戟是一种非常全能的武器,长度和戈一样在不同场景有不同的变化,攻击方式多样化,兼具了戈的勾、啄,也拥有枪的刺击能力,不仅步兵可以用,车兵和骑兵也同样可以用。
两米多的长戟可以替代短枪,而更短的手戟则可以替代短戈,与戈矛相比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造价更贵。
所以随着铁器发展,在战国乃至秦汉,戟逐渐取代戈成为主战武器,不过戟和戈功能的高度重合,戈也不算被淘汰,而更像是被改良。
再之后随着生产力发展,更贵的刀剑取代了单手短戟,同样更贵的陌刀取代了双手戟,而要往更长发展,枪的地位又无可撼动,最终成为仪仗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