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孙家堡(1 / 2)
孙家堡,是由来已久古村落。
由几座环形山脉,相连而成。民居依山而建,层层叠叠,井然有序。
因为特殊山体结构,此地冬暖夏凉。即便冬季,花落。每户周围,仍有绿树环绕。
待到春暖花开,每户院子,栽种的养生花草,便会竞相怒放。从山顶向下望去,孙家堡,宛如灵动的大盆景。
孙家堡,虽历经无数代,但青石古建筑民居,保存依然完好。
外人不清楚的是,看似平常的古村落,山体中,却有着极其隐秘的,防御工事。
孙家堡,邰州第一大姓氏家族,聚集地。
虽在邰州县境内,却位于群山之中,地处偏远。
即便如此,孙家堡,却比邰州县城更为热闹。不为别的,只因孙家堡,出名医、产名药。药膳,更是当地一绝。
还有一点,扬名海内外,便是,此地是出名的——长寿大村。
所以,来此地寻医、问药者,四季不断,络绎不绝。
不止邰州周边省、市、县大药铺常年来此订货,甚至,吸引域外多国商客前来采购。
这也促成了,山下的交易市场及各式店面,生意异常火爆!
之前,孙家堡的大家长,是姜玉音的姥爷——孙乾。近两年,大家长之位,传给了姜玉音的娘——孙彩儿。
孙家堡传承,遵循祖制。
但凡孙姓族人,不论男女,只要医术最高,族人最为拥戴者,便可为继。
而孙彩儿,便是目前孙家堡,除孙乾外,被公认,最具备此资格,继承人。
姜玉音的爹,姜淮,是名游医。
父母早年,因村里爆发瘟疫,双双染病身亡。
剩下为数不多的好心村民,无力照顾小婴儿。便将尚在襁褓中的姜淮,送到山中济宁寺,交由寺内主持。
老主持已圆寂。
新主持,是位年轻的和尚,法名,觉任。
济宁寺,只是一个小寺庙。连主持在内,共六人。
寺内本就残破,几位和尚,也是勉强糊口。
但新主持,知道姜淮的处境后,还是没有拒绝,将姜淮接过来。
之后,便抱着小姜淮,与另一位僧人一起,一路北行,出门化缘。
半年间,小姜淮喝过最多的,是米汤。到了北境草原地界,才喝上羊奶、牛奶及奶孩子牧民的母乳。
三年后,主持带着小姜淮,返回济宁寺。
主持化缘一路,为路人医病、诊治,耳濡目染,在小姜淮记忆里,印象深刻。
主持行医,未收取过分文,只换口稀粥素饭。
风餐露宿的经历,连着补丁的破旧僧袍,温暖的后背,有力的大手,一路牵行千山万水,主持消瘦的脸庞,始终带着温和的微笑……
化缘生活,虽然艰辛,却给小姜淮很好的精神滋养。
待小姜淮五六岁时,主持便与他明言:“你有俗世机缘,不可剃度。日后你随我一同,入山采药……”
姜淮十七、八岁时,在主持的教授下,已能独自行医。
便常常一个人,出门采药。
路遇村庄有病人,便停留下来诊治。
与主持一样,不收取分文。
但有时,还是会有病患家庭,硬给些银钱。
姜淮拒绝不过,便说:“钱我不收。如果你们日后生活宽松,就去济宁寺,帮着维修下破损的寺庙,就是最好的答谢了!”
几年间,方圆百十来里村庄,常常会有村民,自发组织筹资,前来济宁寺。不止修理寺庙,甚至对寺庙,进行了扩建。并帮着主持,扩大了后山菜园、麦田的面积。
僧人们,已经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余粮多了,会运至县城,换些布匹等日用杂物。如遇困难家庭,寺里也会送粮救济。
如今的济宁寺,也颇具规模。
觉任主持方丈身边的僧人,也增至五十余位。但寺里传统未变,僧人出门行医,不可收取分文。不设功德箱。不收村民香火钱。
姜淮当年入山,结识了孙采儿。
两人便结伴采药,一路相互交流,彼此都心生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