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章 满清出兵(1 / 2)
大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生前未立嗣子。
此时,皇长子豪格掌管着正蓝旗,皇太极曾经亲掌的两黄旗是支持豪格的。曾经的四大贝勒之首、和硕礼亲王代善父子,掌管着两红旗。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身后有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多铎、阿济格,郑亲王济尔哈朗掌管镶蓝旗。
此时,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代善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儿、皇太极的堂弟,没资格登基。
于是,皇位继承人便是在豪格与多尔衮之间选择,多尔衮雄才大略,勇敢且富于智谋,为整个清廷高层所公认,因此,除了两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更使他如虎添翼。
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等人甚至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
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等人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
最后矛盾集中在了豪格与多尔衮兄弟身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
多尔衮审时度势,认为自立的条件并不成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拉着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同心拥戴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登极,豪格不得不同意。
福临继位后,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
但是,多尔衮具有庞大的政治野心,不甘心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福临刚刚继位,他便利用济尔哈朗思想上的弱点,不失时机地抢班夺权。
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赤,是努尔哈赤的同母兄弟,由于疑忌心理努尔哈赤杀了舒尔哈赤,又杀了他的另两个儿子。
当父兄们被杀害的时候,济尔哈朗尚在幼年,之后由伯父努尔哈赤养大,也受皇太极的恩眷,家庭悲剧使得他从小养成了一种谨慎畏祸的性格,只希望保住亲王禄位,在功业上并无过多奢望。
多尔衮看透了济尔哈朗性格上这些弱点,所以拉住他共同辅政,为自己实现独专国政的野心做一块垫脚石,然后立即找机会一脚踢开。
多尔衮辅政之后,通过换旗,将上三旗的指挥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又废除“十王议政”,由爱新觉罗皇族共同听政改为各职官分管朝政,听命于皇帝。
皇帝幼小,听命于皇帝就是听命于两位辅政王,而在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之间,多尔衮步步紧逼,胆怯的济尔哈朗步步后退。
于是,多尔衮在朝臣中威望日隆,许多朝中趋炎附势的大臣都向睿亲王靠拢,凡有重大决定,都是多尔衮自己决定,然后知会济尔哈朗。
这样,皇太极去世仅仅半年,多尔衮已然成了不是皇帝的皇帝。
满清在关内有很多细作,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大军被歼后,多尔衮便敏锐地意识到了明廷的重大危机,他当即召见洪承畴、范文程等汉臣,讨论南下大计。
进入甲申年,多尔衮更是每天都在注视着关内的局势变化。细作每隔几天,便把大明朝廷和大顺军的情况密报给盛京。
崇祯自顾不暇,根本无有时间考虑满清敌人之动静。至于李自成,一是被军事上的不断胜利冲昏了头脑,二是目光短浅,根本没有意识到他最大的敌人是关外虎视眈眈的东虏。
历史上明亡清兴,除了其他各种原因外,人才的确是不可忽视之关键因素,皇太极和多尔衮兄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绝非崇祯和李自成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