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章 浦口会见(一)(1 / 2)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日,被崇祯皇帝封为平西伯刚刚一个月的吴三桂,正率兵赶往北京,欲参加大顺皇帝的登基仪式。
三月明亡之时,吴三桂等撤入关内的辽东官员,之所以很快接受大顺政权的招降,一是觉得大顺政权已是众望所归,颇有统一天下之势。
其次,大顺政权同明王朝一样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权,吴三桂等同满清作战的辽东官绅军民更易于接受。
第三,吴三桂所部辽东官兵一直处于同清军对峙的地位,而同大顺军并没有多大恩怨。从个人角度讲,吴三桂的父母等直系亲属都居住在北京,已处于大顺政权控制之下。
何况,曾在辽东共事的总兵白广恩、姜瓖、马科、唐通等人都已跻身于大顺朝新贵之列。
唐通兵力不强,三月间才投向大顺就受封为定西伯,所以父子封侯的条件对吴三桂有很大的吸引力。
吴三桂等人归附后,山海关防务由李自成派来的唐通接管。
三月二十五日,吴三桂率领部下三万步兵和一万骑兵离开永平府,前往北京参加新皇登基典礼。
四月二日傍晚,吴军赶到河北玉田县,此时离北京已经不远了,这时候,吴府逃出来的家丁告知了吴三桂北京城内正在发生的一切。
获悉父亲被抓捕拷掠、爱妾陈圆圆被掳走,大顺军兵在城内烧杀抢掠,吴三桂断定:流贼始终是流贼,不会成事!于是他骤然变卦,带领部下兵马回军直奔山海关。
四月初十,吴军从背后对镇守关门的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唐通的兵力大约只是吴三桂部的五分之一,加之猝不及防,山海关遂被吴三桂重新占领。
唐通率残部撤往一片石,大顺政权委任的其他官员也纷纷逃回。
吴三桂的突然叛变,令大顺政权上上下下极为震惊,北京、山海关地区顿时彤云密布,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战争气氛之中。
……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史可法来到浦口。
如果此时的大明有位太后,留都其他臣子都可以越过史可法,直接上书请立或者福王或者桂王为监国,但是没有。
既然没有,既然史可法是第一文臣、百官之首,既然没人掀桌子,大家都还守着朱明的规矩,那就没人能越过他而只能说服他。
可是这位一哥在继统人选问题上迟迟不表态,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此时的大明!但事情已经整整拖延了十二天!
史可法既明白路振飞等人所讲的道理,又担心东林党所预见的后果,在钱谦益等人的日夜游说下,他左右为难。
最终,他决定与实际掌握兵权、且依然完全听从南京的凤阳总督马士英会谈,然后再见见福王,便决定继统人选。
事实上,以史可法此时的地位,自己断然选定新君即可,根本没有必要与马士英会商,他来浦口与马士英会面本就是严重失策。
虽然左良玉、郑芝龙有些拥兵自重,但以文御武乃是大明根深蒂固之传统,其他将领们还不敢违抗朝廷调遣,更谈不上操纵朝廷军国重务了。
此时大明的局面,与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明军精锐全军覆没时候是何其相似!
同为兵部尚书、第一文臣,看看那时候的于谦是如何应对的!
在明朝这两个重要时刻,于谦、史可法二人同样有着高尚的情操,但行为却大相径庭。
史可法犹豫不决、进退维谷,足以说明他空有赤诚之心,却无安邦之才干。
史可法到浦口时候,马士英与路振飞和福王已经到了,史可法先约见了马士英。
凤阳总督接到史可法邀约会见的时候,顿感受宠若惊,同时认为这是自己参与定策的重要机会。
“道邻兄!”见面后,马士英对史可法深深一揖。
他是贵阳人,万历四十七年与阮大铖同中会试,三年后,马士英授南京户部主事。天启时,迁郎中,历知严州、河南、大同三府。
崇祯三年,迁山西阳和道副使。五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三年前任凤阳总督。
“瑶草兄不必多礼。”史可法拱手后,拉着马士英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