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济世(1 / 2)
新历18年,七月廿六,李澈迎来十八岁的生日,也是他行冠礼的一天。
古人行冠礼为二十,但如今士子远行游学,多在十八,故许多士子也是十八岁行冠礼。
即使许多传统的氏族-家庭社会在愈发势大的城市单元社会的冲击下逐渐解体,但是如冠礼这些古老的仪式依然保存了下来。
李澈家就是历史转折中的例子。李澈的祖辈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村子里基本都是同姓。
李澈的父亲李加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被冲上了岸,成为村里第一个举人,据说当年宴席就摆了几十桌。李加大学堂毕业后,进入大明南洋公司,当了个技术主管,在朋友的介绍下娶了同在南洋公司当财务管事的马画。
随后李加和马氏在受益于南洋贸易而繁荣的邕州城内安家定居,除了过年回村探望父母外,基本脱离了曾经的乡村社会。李加是如今许许多多城市中产的例子,他们来自于传统的乡村“旧社会”,又因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进入城市“新社会”。一方面他们比祖辈生活更加富裕,一方面仍然带有过去的烙印。
相比于生活在风云动荡中的父辈,李澈从出生就生活在城市中,安稳地渡过童年、少年和青年,对沿袭下的许多传统自然地感到不解。但相比于吴虚对传统的激烈讥讽和反抗,李澈更注重从文化延续和文化变迁的角度去考量。
在父母感慨和欣慰的目光中,李澈郑重地戴上了小冠,从现在起,他是要正式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了。
“冰清玉润,优游涵泳,就给你取字清涵吧。”父亲拍着他的肩膀道。
简陋的冠礼完成后,李澈和父母坐在一起研究要报的学堂。
大明的教育中心大体上只有两个,首都北京和南都金陵。
北京有全国乃至世界最顶尖的两所学堂——前身为国子监的京师大学堂和由皇家出资开办的华夏—大明学堂,简称华明大学。除此之外,北京还有诸如国立文学艺术院、京师师范大学堂等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学堂。
南京也毫不逊色,有金陵大学堂、震旦大学堂、交通大学堂、国立济世大学堂等学堂。
毕业于北京名校的士子深受北京政治氛围浓厚、讲求务实等风气影响,被称为“北士派”。毕业于金陵名校的士子,多带有江南自由开放气息,被称为“南士派”。除此之外,有些省学也不差,比如国立武汉大学堂和四川省学。
以李澈目前的排名来看,他就读于金陵和北京的顶尖学校基本不可能,毕竟这些学校在广西这等偏僻边地,只招收个位数的举子。他只能从国立武汉大学堂、济世学堂、国立经济贸易学堂等中上游学校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