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人与势(1 / 2)
赵正行就在晒书的毯子上席地而坐,身形绷得笔直,顾百生也不好太过随意,也端正地坐了。
“首先是定远公,外语各国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对定远公的谋略深有体会,自然畏之。”
“其次是燕使,定远公珠玉在前,各国在遇到其他燕使时便会产生一个念头:同为燕使,比较起来怕也是个狠角色。”
“最后底气的根源来自于强盛的大燕,让各国不得不细细琢磨使者的一言一行,这才有智计的用武之地,而最重要的,大燕对他们可谋略定之,也可遣军击之。”
顾百生在史书中看到了大燕与外域各国的一次次战争、交流,从这些脉络里回答了赵正行提出的问题。
“此番见地不可谓不细致。”赵正行对顾百生的回答十分赞许,“这便是势与人,人可乘势,亦在造势。”
“确如先生所言。”顾百生明白赵正行的意思,定远公乘的是大燕的势,而定远公的精彩绝艳也是大燕能成大势的一部分。
通俗来说就是,定远公能成事靠的是强大的燕国,而燕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着诸多定远公这样的人。
本以为赵正行今日找过来是打算考校自己,现在看来目的是授业,这一课名为“人与势”。
顾百生前段时间有些纠结的问题也由此明晰,之所以觉得不安,便是借了丰县令、借了朝廷的势去解决毛半香,可自己却不是这势中之人。
赵正行没有发现顾百生的思维已经歪出去不知多远,口中不停。“我至今只是一介白身,仅有个秀才傍身,且这个秀才如今已是泛滥。”
顿了顿,“此事你日后自会明白。”
“即便如此,我仍可较为轻易的拜衙见官,出入之处见者以礼相待,便是乘了这个读书人的势。”
这一点顾百生很赞同,赵正行能从县令那要来修整县学的银子,包括顾家村在内的其他人对他也很客气,正是源于此。
“为官亦是如此,一顶官帽自能让百姓敬畏拜服,相应的,也当让百姓愿意敬你拜你。”赵正行又谈到了做官上了。
此时顾百生就完全想明白了,赵正行绕这么大一圈就是想提醒自己,读书不应只求做官,做官也不能只求特权。
或许每一位先生在第一课都会给学生讲这番道理,不过未来会是哪般就令人唏嘘了。
每一本史书里都记录着这些浮沉故事,顾百生刚刚看过。
看来这位赵先生,是一位正直之人。
“你可知县衙共有多少人?”赵正行又提起了身边事。
这个顾百生自然不知道,不过赵正行也没等着他回答,直接给出了结果。
“官吏九人、巡捕十三人。”赵正行给他列举,“管辖着营水县上下六千余人口。”
“县衙能以少御多正是这个道理,百姓敬的是丰大人代表的朝廷,而无数个丰大人治境安民成了朝廷稳定的基石。”顾百生赶紧将结果说了出来,免得赵正行再兜一圈回来。
“不错。”赵正行很是欣慰地点头,“那你觉得这位丰大人如何?”
顾百生心里有些无奈,你自是可以随意臧否,我可是他治下一介村民,哪能张口就来。
“小子与丰大人接触不多,只感觉其和蔼可亲,据乡里百姓所说,丰大人称得上是好官。”顾百生也不全都是瞎掰,这位丰大人不摊派杂税、不兴徭役,营水百姓对他评价自然很高。
“只算是庸官,算不得好官。”赵正行语出惊人,看到顾百生脸上的不自然,安抚道,“我与丰大人是旧识,这番话就是当面说也无妨。”
顾百生松了一口气,万一是卷到什么纷争里面可就麻烦了。
“我听说你经常做些小生意,为何不在村中耕种?又为何总想识文断字?”赵正行问起顾百生自身。
顾百生刚要回答,突然又想到了什么。
不只是自己,他想起了那个每年想多做几件新衣裳的老农。
他这副欲言又止的模样自然是被赵正行看在眼里,替他讲了出来:“因为百姓不只是要活得下去,都想日子过得再好一些。”
“所以如丰大人这般,看似爱民如子,却不思进取,实则对子女是不管不顾放任自流,长此以往,遗祸无穷。”赵正行感叹,“不过平心而论,丰大人行事放在大桢上下官员中,已属中上之官。”
“如今的朝廷上下,安逸的官员太多了。”
赵正行已经涉及到大桢朝廷的形势,顾百生之前无处得知这些内容,现在听到对他的冲击也是不小。
这几天他看了不少史书,朝代更替大多都是从百姓起义、地方割据开始,直至大浪淘沙,余下胜者建立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