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赵家前缘(1 / 2)
皇帝强盛时,做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党,不参与任何皇子的夺嫡势力,无可厚非。
可如今,皇帝渐渐年迈,太子年岁不小却权力不稳,二皇子母家势大还得皇帝扶持。
如赵国公一党的中立派,被牵扯其中是迟早的事。
宁安公主不止一次,听自家夫君对太子和二皇子的不认可。
虽只是夫妻间的密语,但宁安知道,赵国公一直渴望辅佐一位真正贤明的君主,而不是只知道争权夺利的昏君。
姜询这个侄儿,在众皇子间,一直显得势弱。
早些年,姜询还小的时候,同二皇子一起在宫中受赵国公讲学。
和孜孜不倦的二皇子相比,四皇子就是一块性情顽劣的朽木。
直到某次下学,赵国公归家后,感慨地向宁安提起,发现因调皮被赶出学堂的四皇子,偷偷躲在窗下听学。
“我看了他的书册,居然备了两份,一份胡乱涂抹,一份字迹工整,不仅记了我所言,还附上了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只是这些问题,姜询从来没有在赵国公面前,问过一次。
宁安听见赵国公的话,也是一愣,她长在后宫,又早早出嫁,和这个侄儿接触并不多,更熟悉的是他的母亲,惠嫔。
“我知道缘由。”宁安公主叹息一声,说起一件往事,“姜询她母妃,是个宫中难得看得清浮华之后的明白人。比姜询大一岁的三皇子,才因才学出众被陛下赞誉,一个月后,便夭折了......”
三皇子的母妃,是个文官之女,母家势力不盛,自负入宫前是个名满京城的才女,从小就对三皇子严加管教,望子成龙。
她不明白,这后宫缺的从来都不是少年英才。
宁安本也没多想,听赵国公如此一提,才想起从那之后,似乎姜询就越发调皮,渐渐地在宫中也有了不学无术的名声......
收拢思绪,宁安看向赵国公,见赵国公一脸沉思,“夫君,你可有什么想法?”
三皇子已夭折,太子比二皇子年长不少,再然后便是四皇子姜询。
皇帝子嗣不丰,四皇子之后,隔了许久才又有了一个小皇子,且生来体弱多病,更不可能参与储位之争。
事关国本,赵国公虽心有所触,但也不敢妄下断言,最后才道,“时日还长,再看看吧。”
从那之后,赵国公常常将四皇子姜询赶出学堂,在无人知晓的地方,又总会给姜询留下自己亲笔所释的书卷。
两人如此师承,也没能维持太久。
二皇子将对太子的不满全部加诸在姜询的身上,日日刁难,长此以往,便是姜询有心向学,也只会被这些腌臜之事淹没。
赵国公想了个法子,奏请皇帝,言四皇子自己无能为力,请皇帝将四皇子遣去青州,澧朝儒学之胜地,盼有改过之可能。
皇帝本就对这个四儿子没什么指望,不过是看在他母妃是后宫妃嫔中难得娴静的,才肯费些心思。
此奏请被准,赵国公给了姜询一封介绍信,让他到了青州,交给上善书院的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