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入戏了(1 / 2)
楚凡看万历入戏了,趁热打铁道:“现在呢?我朝缺粮吗?不缺了,据户部统计,自从新一条鞭法实施后,今年的粮产增加了近一倍,多出来的粮食都不知道该怎么存储,总不能放坏在老百姓的粮仓里吧?那不如让百姓自由交易,换取国外的产品,岂不是对我们更有利?用我们过剩的产品换取我们需要的其他物品,是不是好事?”
万历接过话茬:“然后就可以撤销沿海卫所,这些官兵就可以调到辽东和女真作战,是这个意思吧?”
万历到底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关节。
“事倒是个好事,但是……怎么就感觉哪里说不上的不合适呢?”
万历皱着眉头,有些迷茫。
“皇上,因为过去没做过,总是怕的,就像在黑夜中行走,看不到前路,虽不知有什么危险,但还是感到恐惧,这个很正常。”
“嗯,楚爱卿,朕倒不是不信任你,但是这事恐怕群臣很难说服啊,毕竟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想破并不容易啊。”
“皇上,我知道难度很大,但是这是现在唯一的办法了,否则你让臣一个人去对付建州女真,属实也打不过啊。”
万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来回踱步,走了十几圈,显然是举棋不定。
楚凡看万历有所动摇,又补了句:“皇上,如果可以我朝生产力不断提高,粮食、工业品不断增加,我们自己又用不完,难道就全都堆积起来吗?
不如就和外邦全面开放交易,这样我朝内部来说可保物价稳定,消耗过量产出,还可以换得外邦货物,对外来说,避免了军事冲突,减少了军事防御,减轻军力负担,对北方瓦剌、蒙古、女真,也减少了摩擦,可以互市了,抢的人就少了,对我们来说不是更好的事吗?”
这一席话,彻底点醒了万历,是啊,东西越来越多,我们自己用不完,难道全存起来?
万历回到椅子上坐下,道:“好,爱卿说的有理,这就开始操办,全面开放沿海。”
很快,皇帝主动在朝会上提出了开放沿海的提议,当然了免不了遭到各种阻挠,各种反抗,尤其是保守派官员,从来就没有把其他民族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那些都是蛮子,野人,除了一些牛羊马匹,实在没什么值得我们拿来互换的。
但是万历先生这次冲锋在前,据理力争,而且有一个道理群臣始终绕不过去,多余的产值怎么办?粮食吃不完,难道就这么堆积着?
有人说可以养猪,养家禽。
那家禽和猪也过剩了呢?
随着国家发展越来越壮大,过剩的产值必须向外输出,这是自然规律。
最终舌战群儒获胜的万历,兴高采烈的在圣旨上按下了玉玺。
明朝对外开放的大门,就此打开了。
新任兵部侍郎楚凡,今天是第一天上任,拜会了尚书杨镐,楚凡开始翻看近期的兵部会刊,也就是兵部最近的工作报告。
戚家军果然非常勇猛,虽然仅七万人,却将次波军三十多万人阻在了山海关外数月之久,最后由于补给困难,次波军主动后退到了辽东,大部分回平壤修整,现在剩余不足十万人和戚家军在沈阳一代对峙。
说起来次波国人还是对中国国情不了解,对大明周边环境不熟悉。
其实不要认死理,别从山海关走,绕道内地的话,明军防御都是很稀疏的,特别是大同府到山海关之间的这一代,只要突破了长城,就可以直抵北京。
但是他们选择了强攻,那么建州女真呢?他们会不会选择从中间地带穿插下来呢?
答案是会的,按照历史,二十年后努尔哈赤还是会带兵攻打明朝,被阻在山海关外,最终努尔哈赤还将把老命扔在这里,但是他的儿子皇太极则会带人绕过山海关,从北京上上直插下来。
西边藏区战事平息之后,基本没有再出现大的威胁,各部落统一,且由于楚凡的作用,古格王朝和宗教领袖都宣布臣服于明朝,是以目前没有什么危险。
西南方向,由于大理、越南等地民乱不断,始终处于战备阶段。
但是好在那些地方很偏远,人口也稀疏,就像是甘州卫以北的情况,地盘即使丢了,也无关痛痒,等有朝一日腾出手再收回来就是了,所以朝廷即不是不管,也不是全情投入,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东南方向,目前有广东、广西两个大沿海的卫所,各类防御兵力约一万五千人。
东部浙江、江苏两个沿海卫所防御兵力约一万三千人。
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内陆省份由于没有什么战事基本没有兵力,最多就是一些团练部队,也就是所谓的民兵。
现在兵部账面上钱基本上够用,维持着戚家军的支出,但是想增加兵力还是有些不足。
研究完全国的兵力情况,楚凡陷入沉思。
如果按照历史走向,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农民起义四起,陕西、四川、湖南、湖北,都将陆续爆发农民起义,且陕西这一支非常厉害,因为其中有着名的李自成。
如果将这些部队全都抽走,一两年内打得过次波国和清军,也就罢了,如果拖下去,打成了持久战,国内再发生战事,可能就完全失控了。但是自己的到来,有没有影响到国内的历史走向,现在也无法判断。
既然这样,那就多措并举吧,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说干就干,是楚凡的做事风格,只想不做,何时成事?
第一,马上起草文书,调集两广卫所一万两千人,江浙两卫所一万人,即日赴京,不得延误。
第二,向戚家军下发军令,命其退守沈阳至辽阳一线,以一己兵力对抗次波军和努尔哈赤军,放任辽阳沈阳以北的纵深地带,将次波军和努尔哈赤军引入同一地区。
第三,向西藏古格国发出文书,命古格国调兵一万人前往大同府集结。
第四,向天水卫发文,命天水卫、肃州卫调集共三千人,到大同府与古格国合兵,天水卫提督汪正升任大同副总兵,统领藏兵。第五,向户部行函,请军费五十万两。
第六,向内阁申请,派锦衣卫前往陕西米脂寻找名叫李鸿基之人,在米脂县收缴所有地主土地,责令当地不许养羊,米脂县所有李姓男人全部迁居到长安城,不得娶本地女人。
第七,向陕西布政使下发文书,责令撤除银川驿站,陕西所有驿站不许招录姓李的驿卒。
削儿余,花同书还能看得懂,毕克海城通阁的事期姓已经下令,再设防息文已经不人,调果兵力寸卫东北,无可厚非。
但是后面的就越看越糊涂了,咋的?肃州卫不用防御了?下方是藏区,上方是瓦剌人,夹在中间的肃州卫,一点兵力都不留?
还有,陕西米脂有人惹你了?这人姓李?你怎么和陕西姓李的过不去了?
但是,这个时候的杨镐先生已经年过七旬,七十一岁的老汉,本该在家抱孙子,甚至是重孙子,却被硬生生拉来当兵部尚书,实在有些强人所难,再加上现在辽东战事吃紧,戚家军一个闪失,京城就危在旦夕,老先生就要背黑锅,说不得就没有个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