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季汉大司马 > 第705章形势大好

第705章形势大好(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被离婚穷奶爸,带娃从美食店开始 大学生避坑避雷指南 缥灵大陆 锦绣盛唐:我的父亲是李世民 垂钓:说,你是不是想抢我饵料? 我的校园生活一定有问题 春开秋谢 穿越后拯救男主 这位歌手只想不务正业 驭兽弱?开局哥斯拉原子吐息!

赵云威逼伊阙关,张郃在救援途中中伏身亡,属实让京畿再次为之震动。

出乎意料,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赵云奉诸葛亮之命,果断率兵撤走,转小道与施然所部汇合。

十二月,赵云、施然留兵七千屯木札岭为其转运粮道,二人率兵八千步骑再出鲁阳。

鲁阳城中守将张雄遵从其父旧令,与将军韩堪献城降汉。而张雄这一操作,让曹魏高层大跌眼镜。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张郃没死多久,他儿子张雄竟率兵降了汉。

张雄献城而降,帮助南汉在伏牛山区站稳脚跟,让诸葛亮大为欢喜,当即表张雄为颍川太守。

鲁阳被汉军所据,因其地理的关键,上可威胁洛阳,东可逼近颍川,下可锁荆宛,瞬间让许洛地区变得危险起来,空虚的颍川甚至已经暴露在汉军兵锋下。

在危急时刻,曹叡果断派许褚、秦朗率万人步骑出洛阳,屯兵梁县、父城,遏制汉军向颍川、河南尹渗透。

与此同时,司马懿担心赵云占据叶县、卷城,封锁他的归路,与诸葛亮夹击其军。果断放弃还在坚守的宛城,率兵连夜奔走舞阳。

得闻司马懿撤军,诸葛亮遣廖化、冯习率兵追击,然因司马懿有备,二将本部损失惨重,败归宛城。

见司马懿撤退有序,加之宛城未下,诸葛亮放弃了继续追击之念,而是起兵四面攻之。守将得知司马懿撤走,在坚守两日后,率部出城归降了诸葛亮。

随着宛城归降,司马懿弃走舞阳。诸葛亮北伐至此,终将南阳盆地内的诸郡县收降,荆州全境尽数恢复。

入了宛城,诸葛亮简单了解下魏荆州治下的户籍,得见三郡户籍不足两万户,让诸葛亮为之深叹不已。

在宛城待了几天,诸葛亮调整了曹魏旧时的建制。将汉南郡与魏南乡郡合并,旧称为汉南郡,仍由廖化出任汉南太守,以御西北的武关。

在南阳盆地的东面,将曹魏的义阳郡与汉章陵郡合并,称为义阳郡,改由朱据出任太守。

施然因出奇兵有功,指挥射杀张郃,被诸葛亮从章陵太守迁为南阳太守。

将魏荆州拆分合并完,诸葛亮率兵北进,出方城夏道,大军屯卷城,进据舞阳县。

当下中部战区形势,诸葛亮屯卷城,赵云驻鲁阳,二部相距百余里山岭,互遣兵马分驻,以保证二部的互相呼应。

曹魏方面,曹叡先是因张雄的恼怒,欲下狱追究张郃家眷罪过。但考虑到张郃为国尽忠,最终究是放过张郃家眷,仅将张郃所领食邑,平均分于张郃其余三个孩子。

在战场形势上,司马懿撤军的行为,得到曹叡事后的承认。毕竟张雄、韩堪二人降汉,赵云又与施然汇合,其总兵力有近两万人,如果赵云用兵更激进些,直接奔袭叶城,司马懿所部必大败而归。

可惜诸葛亮因出于用兵稳妥考虑,选择让性情沉稳的赵云出兵。话说这般,但却能保证下限。虽不得大胜,但却能保证奇兵的安全。

当下许褚回洛阳坐镇,秦朗坐镇梁县,以确保遏制鲁阳汉军。而司马懿领兵固守汝水,以汝颍诸城,与诸葛亮对峙。且为了反制诸葛亮,司马懿派骑卒南下劫掠诸葛亮的粮道。

诸葛亮从宛城至叶县,其路途长有两百多里,多是平原坦途,非常有利魏骑的驰骋,今下反而轮到诸葛亮为司马懿劫粮而头疼。

诸葛亮虽两胜司马懿,但未能重创司马懿大军,与其斗法依旧在持续。

为了与霍峻保持北伐同频,诸葛亮连书几份书信与霍峻,尽述他与司马懿的交手,分享所知的魏军情报。

书信快马先至弋阳郡,通过淮水航行,赶到淮阴,逆行泗水,至下邳,再转走陆路。中间道路四千多里,秉持人歇信不停的要求,中途更替四名信使,日夜兼程,花费七日送到霍峻手上。

泗水河畔,汉寨连绵而建,守备森严。因天寒地冻之故,寨内火盆众多,便于汉卒取暖。

大帐内,地由毡布平铺而成,供暖的火盆燃烧木灰,以便让帐内保持热气。

霍峻着袜盘腿而坐,喝着半凉的茶水,浏览诸葛亮寄来的数封书信。

“孔明计谋精彩,着弱下手,让那魏军疲于应对!”

见诸葛亮的三步操作,一环扣一环,一步紧联一步,从而成功夺取荆州三郡,这让霍峻为之赞叹。

“敲山震虎,围魏救赵,再出鲁阳,步步出奇,葛相用兵着实非凡!”蒋济夸奖道。

说着,蒋济疑惑说道:“张郃中我军伏击身亡,那张雄怎会突然归降?”

诸葛亮三部战术中,最后一步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多亏是张雄、韩堪献城归降。若张雄据守鲁阳不降,赵云虽能劫掠周边数城,但效果却难说上多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皇孙凶猛 真千金太霸总,大佬秒变娇夫 她被活活烧死后,全家后悔了 重生到四合院不当恶婆婆 我无意中攻略了小说女主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小说超前更新最新章节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免费阅读小说完整版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免费阅读完整版大结局 逍遥四公子宁宸雨蝶全文阅读最新更新 懒唐